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笔枝山顶,木棉花旁,回望92年前那场三河坝战役

2019-02-2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陈健鹏

  

  “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走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道路两旁种植的木棉花竞相绽放。红色记忆、红色基因、红色故事,正在梅州这片土地上得到继承和延续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通讯员/辜昀玥 发自梅州

  ◎本文责编/张蓓蕾

  即使硝烟已经消散在青松之间,杀敌的呐喊也早已随着江水滚滚而去,然而,抬头仰望那座高15米的丰碑,聆听风吹过恣意绽放的木棉花,似乎仍然能听到当年激越的枪声,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革命初心。

  在阳光下,朱德题字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熠熠生辉。纪念碑旁,朱德铜像身穿戎装,深情地凝望着这片浴血奋战过的土地。

  时光已经走过了92年,但未能将这场战役的气息消磨掉。你仍然能感受到这场战役的惊心动魄:1963年建碑时,从山头挖出的烈士骸骨就装了满满四大水缸。直到1974年,纪念碑建设围栏时,当年的阵地上仍然不断挖掘出新的骸骨,很多手里还紧握着枪。

  在梅州大埔县笔枝山顶,三河坝战役纪念馆旁,一条标语提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

  浴血的丰碑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枪声,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8月3日,这支2万多人的起义队伍浩浩荡荡向广东进军,奔向海陆丰,并在江西会昌打了一场大胜仗。

  会昌战役后,南昌起义部队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更疯狂的反扑。原大埔县委宣传部部长兼党史办主任罗斯城撰写的《三河坝演义》一书中记载,1927年9月,起义部队进入福建长汀后,对入粤作出分兵决策部署:叶挺、贺龙率主力往潮汕建立工农政权;朱德率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及第九军军官教育团约3000人,驻守大埔三河坝,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主力南下。

  当时,蒋介石嫡系部队钱大钧率领的3个师2个团约2万人,企图切断起义军后路,与粤军、桂系部队联合,对起义部队形成“围剿”之势。

  三河坝位于大埔县西部,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内交汇得名,历来是兵家要地。事实上,当游客们站在笔枝山顶的“体验式战壕”往下眺望时,立即就能明白三河坝战役为何在此打响了:笔枝山形如鱼尾、山势险要,有一山镇三江之势。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园区,一副刻在纪念亭上的对联,回顾了当年那场战役:“望三水回环滚滚波涛疑战鼓,伫笔峰远眺层层峦嶂似丰碑。”

  大埔县委党史办主任黄佳清介绍,当时,我军主力集中在笔枝尾山、龙虎坑,前沿阵地上有三架水龙机关枪,30余里的山头都埋伏着起义部队英勇的战士。而敌人不敢贸然渡江,在西岸挖战壕,隔江对峙。

  1927年10月1日下午,枪声响起,敌军发动进攻,并于半夜偷渡。起义部队“半渡而击”,集中火力,击沉了敌人大部分船只。10月2日,敌军又捉来10多条民船,载兵强渡,再次被起义军击退。直到10月3日拂晓,江面浓雾弥漫。敌人利用浓雾强行渡江,在火力压制下,对起义军形成夹击之势。

  3000人对抗2万多人,坚守3天。到第三晚,起义军决定撤离。起义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三营留守,掩护大部队撤离战场。此时,七十五团第三营只剩下200多人。这是一次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留守。

  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内陈列的一把驳壳枪,见证了当年战况的惨烈。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这把驳壳枪属于营长蔡晴川。当时,年仅24岁的蔡晴川带领全营官兵誓与阵地共存亡,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跳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在微弱的月光下,营长蔡晴川身负重伤,仍然用刺刀朝一个敌兵刺去。刺刀插进敌人的胸膛,蔡晴川也倒了下去。全营官兵只剩下两个负伤先撤的战士,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据介绍,整个三河坝战役,起义军共毙敌2000多人,我军上千人英勇牺牲。后来,朱德带领的这部分起义军两进湘赣边,终于在1928年4月28日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揭开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新的一页。

  红色的种子

  92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三昼夜激战,保留了南昌起义的火种,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也在梅州大地播下了红色的种子。

  96岁的余里村老人李世知还记得当年起义军骑马、背锅穿村而过的场景。在三河坝战役结束后,当年还是孩童的李世知从战场上捡拾了六枚弹壳,这些弹壳在他心里播下了红色的种子。后来,他自愿加入游击队,又干起了情报工作,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河坝战役和起义军的故事,在三河坝附近的村内代代相传。英语教师饶超然遍查党史资料,并自费到外市、外省征集史料,主编了《大埔农运从这里开始》一书,翔实地记载了当年起义军与当地农民如何联动抵抗国民党部队的史实。他的叔公饶龙光是大埔杰出的农民运动先驱,也参与了三河坝战役。

  在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内,记载着起义军在大埔县活动的场景。馆内记载,起义部队进城后,商人开门放鞭炮欢迎,连夜做生意,市面一片繁荣。几天后,起义军召开群众大会,有2000多名群众参加。会后还举行示威游行,参加者手持纸旗,呼口号、贴标语,游行队伍振臂高呼“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

  三河坝战役期间,当地民众自发给起义军送粮送水、帮忙救助伤员,与起义军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当年起义部队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在回忆录中写道:“经过发动群众,战斗中当地农民武装100多人与我们并肩战斗,共同杀敌。许多农民还燃放鞭炮,帮助我们迷惑敌人……”

  起义军也为大埔日后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埋下了伏笔。据饶超然介绍,起义军入城后,朱德特地看望了在城警卫的太宁农军,并赠送150支汉阳造步枪。起义军走后,为了保存实力,这批枪曾被埋藏起来。1928年6月,永定暴动前夕,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张鼎丞曾两次派人来太宁借枪。

  未来的故事

  正是木棉花开放的季节。走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道路两旁种植的木棉花竞相绽放,挺拔的树干和血染的红花,仿佛在向瞻仰者讲述92年前革命先烈的故事。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铭记,祭奠是为了更好地继承。红色记忆、红色基因、红色故事,正在梅州这片土地上得到继承和延续。

  据介绍,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境纳入原中央苏区规划范围的地级市。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陈毅等一大批革命先辈都曾在这片土地留下革命活动足迹。

  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数据显示,目前梅州全市共有革命遗址366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57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76处、革命领导人故居50处。

  近年来,梅州围绕“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战略布局,安排专项资金对一批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进行修缮,加大保护开发力度,致力发展红色旅游。目前,梅州形成了以梅县区叶剑英纪念园为龙头,大埔、平远为两翼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并建成不少主题鲜明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

  此外,梅州还结合“红色村”党建示范村打造,注重保护修复革命遗迹遗址,对红色展馆、红军战壕、红军练兵场、红军栈道、红军哨所等进行场景复原,目前,第一批5个红色村示范点已修复22处革命遗迹遗址。

  梅州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红色精神已经成为梅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宝贵精神财富。“只有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才能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该负责人说。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