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东江红都”别样红

2019-02-2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刘艳辉

  

  属于高潭的高光时刻,不仅定格成光辉历史,更积淀了“忠诚如铁、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高潭革命精神

  ◎《南方》杂志记者/刘艳辉 通讯员/罗新梅 发自惠州

  ◎本文责编/李焱鑫

  百庆楼、马克思街、列宁街、被服厂旧址、兵工厂旧址……走进惠州惠东县高潭,一个个红色景点渐渐唤起人们关于“东江红都”的历史记忆。

  高潭地处东江腹地,东靠陆丰、南接海丰、北邻紫金,在上世纪20年代诞生了全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府,被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又成为东江纵队和人民武装力量的重要活动地区。

  属于高潭的高光时刻,不仅定格成光辉历史,更积淀了“忠诚如铁、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高潭革命精神,指引当下、照亮未来。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昔日的革命老区正加强建设,日益蝶变成红火的旅游“打卡”地。

  农运烈火

  高潭革命星火的点燃,起源于1922年的一个深秋。

  为使海陆丰兴起的农民运动迅速向惠阳、紫金方向发展,“中国农民运动大王”彭湃专程步行来到高潭,住在黄沙乡黄星南家里,开始了在高潭建立农民协会的运动。

  在该镇三联村,当时宣告惠阳县第三区(高潭)农民协会成立的“蔚起山房”已不见踪迹。原高潭区农会会员朱正光记得,各乡来开会的农民把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大门口贴着“革命锄开平等路,农民劈出自由天”的醒目对联,当场就有很多农民争先恐后要求加入。

  农运烈火以燎原之势,燃遍高潭,蔓延周边。1923年4月,高潭属24个乡均建立了农会和农民自卫军,开展了减租减息斗争,与海陆惠紫农会组织一起,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

  1925年,在蔚起山房后面小山下的谢家祠内,中共高潭特别党支部悄然成立,黄星南等7位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高潭人民的革命斗争就直接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当地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穿红军服、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广大党员干部切身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洗礼。

  1927年10月,经过两个多月长途行军的南昌起义军余部1200余人,进入高潭镇中洞村,并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设在中洞百庆楼。当时的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亦在百庆楼办公。“中洞改编”后,这里一时成为东江流域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以及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东江红都”由此得名。

  在这片进可攻退可守的山地上,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医院、红军军需处、红军俱乐部……纷纷建立起来,虽然被敌人断绝了海陆交通,但始终弥漫着活跃愉快而又严肃的革命气氛。现在将这些点连起来看,仍可大致窥见当年“东江红都”的盛况。

  其中,由红军被服厂创制出来的灰蓝色列宁装,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的第一套服装。“中洞改编”后,每人配发新军装,把从南昌起义时所穿的国民革命军旧军服全数焚毁;青天白日旗,换成斧头镰刀为标志的红旗,军容军貌焕然一新。

  首创苏区

  改编后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与农民革命武装收复了海陆丰各市镇及惠阳、紫金部分地区,红色区域连成了一片。

  1927年11月11日,高潭到处插遍红旗、贴满标语,老街街头挂起了“工农兵团结起来”的大灯笼,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中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正式在高潭诞生。与会民众群情激昂,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曾参会的黄伟南对此记忆犹新,“正当蒋介石、汪精卫在中国实行白色恐怖的时候,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就像一面光芒四射的旗帜飘扬在东江”。

  大会还决定,把高潭圩老街和新街分别命名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早以共产国际领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堪称高潭独一无二的“红色印记”。

  90多年后的今天,马克思街、列宁街已变成高潭重要的商业街,年代感仍在,只是风景已大不相同。

  继高潭之后,陆丰、海丰、紫金等相继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彼时迎接红色政权的,并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国民党的多次重兵“围剿”。其间,红军和工农武装进行了悲壮的中洞保卫战,堪称捍卫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最为激烈的战斗。

  1933年,由于屡遭敌人破坏,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损失,党组织活动异常艰难。但在这种情况下,高潭仍有5名党员坚持斗争,他们一致决定隐蔽在泔溪牛栏窝的山里开展地下活动,做到支部不散。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在度过了6年多的深山老林生活后,终于重新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

  坚持斗争

  保存东江抗日骨干力量,配合东江纵队抗击日寇,成立五县边区抗日民主政府……恢复了党组织之后,高潭又积极投身抗战洪流。

  1940年春,曾生、王作尧率领的两支抗日游击大队(东江纵队前身)东移至海陆丰,冲破敌人重重包围,到达高潭,受到了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无私支援。

  “当时国民党顽固派以3个团的兵力包围我们。在此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如果不是高潭人民保护,我们的损失就难以估计了。”曾生在后来重访高潭时感慨。

  据他回忆,最危险的一次是游击队住在柑树下,被敌人包围,但由于队员们不熟悉地形,难以应对。紧要关头,一个农民阿哥自告奋勇给游击队带路,这才化险为夷、安全撤退。虽然这位同志名字已经不得而知,但曾生一直记得他背一顶竹笠,手提一双烂草鞋,身体结实。“这个农民的表现,就是高潭人民的表现。”曾生说。

  革命星火,延绵不绝。在长达20多年的艰苦斗争中,高潭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仅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被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主武装杀害2800多人,绝户的达400多户。其中中洞90%的村民被杀害,绝户160多户;大茂乡的黄泥桥、二天肚共83人的村庄仅剩3人。一家数位烈士、三代烈士、夫妻烈士、父子烈士等,比比皆是。

  红色传承

  如今,在中洞泔溪村,5名党员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以朱远平、朱正光、钟蔚强、钟金娘、钟李仁为蓝本的雕像或坐或站,庄严肃穆,见证着“东江红都”今日的发展。

  2016年2月,惠东被纳入海陆丰革命老区,享受国家贫困革命老区扶持政策,再次迎来新的历史机遇。特别是2016年8月,惠州市委市政府启动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建设,有力地推动高潭加快发展。

  潮惠高速连接线、陈列馆等一批项目建成使用,百庆楼、罗家祠等一批革命遗址得到修复,东江干部学院、中洞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项目稳步推进……高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当前高潭正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客中心和景区配套设施,以中洞村和连生农庄为核心,推进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的旅游业发展。村民们说,以前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生活的小村庄成了旅游胜地,老区人民也能吃上“旅游饭”。

  据统计,全镇14个村(社区)中10个具有红色革命旧(遗)址资源,已发掘的共44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而特色鲜明。

  “受地缘条件、游客数量和招商引资政策等因素影响,当前高潭镇旅游产业规模较小。”高潭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好高潭镇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将高潭红色旅游逐步纳入“深莞惠+河汕”3+2大旅游圈,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红色遗产真正 “活起来”。

  “忠诚如铁、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高潭革命精神,是20多年革命斗争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高潭人民及慕名而来的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