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粤港澳大湾区视野下广东创新要素的优势与短板

2019-03-2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韩永辉

  广东亟须深入研判创新要素的优势及不足,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补齐创新要素的短板,实现发展动力由传统要素向创新要素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韩永辉(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年珠江学者)

  ◎本文责编/李焱鑫 殷立飞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赋予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战略定位。这是广东聚集湾区乃至全球创新要素,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广东亟须深入研判创新要素的优势及不足,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补齐创新要素短板,实现发展动力由传统要素向创新要素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创新要素驱动对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对标世界先进湾区经济体,聚集创新要素,促进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和协调融合,对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创新要素的大量聚集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大湾区内大量聚集的创新要素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下良好基础。湾区内高教资源丰富,高新技术企业众多,专利成果丰富,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牢固支柱。湾区内自由流动的创新要素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撑科创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坚固支柱。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的创新要素,需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在湾区内的自由流动,其产生的乘数效应将为湾区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第三,创新要素的协调融合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保障。湾区内的创新要素基于市场机制和政策规划,优化配置,互补优势,互为支撑,实现协调融合,对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保障意义。香港在对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吸引世界优秀科技人才、凝聚顶尖创新要素上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内地城市则在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技术供给和成果孵化等创新要素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如果能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创新政策体制,促进湾区内创新要素的协调融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协调效应,就能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广东创新要素的优势分析

  得益于广东多年来加快推进的转型升级政策,当前广东人才储备充足,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拥有较好的金融基础,为其创新要素积累提供强大的内核动力和实质支撑。

  引智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创新人才要素持续涌流

  广东人才引进政策成效突出,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一是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大。当前,广州聘用境外专业人才数量达全省1/3;东莞和佛山均建立了海外人才工作站或联络站,积极开展海外招才引智活动;中山市则通过创办“人才节”打造人才引进知名品牌。二是人才引进配套措施逐步完善。清远开启“走进企业”品牌活动,为海外人才打造学习交流和整合资源的平台;江门积极为海外华侨华人筑造“聚侨青、谋发展”的“侨务强市”,吸引海外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断优化。深圳市为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可租可售的人才住房,经济发展较弱的茂名市、阳江市等地也接连出台相关衔接人才政策,积极参加省及先进地区举办的引智活动。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创新要素载体逐渐完备

  广东着力优化创新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效果明显,为科技创新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创新“软”基础快速发展。“广深科技创新走廊”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1年的2.53%提高到2016年的3.1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1年的34.8%提高到43.2%,领先于全省平均水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仅以占全国约0.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约6%的GDP,其中广州、深圳、东莞三市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均维持在60%或以上。二是创新“硬”基础不断加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东莞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广东省双聘院士15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161名。

  金融市场体制逐步完善,创新资金要素支撑力强

  广东省金融服务业发达,并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一是广东省内金融市场体制逐步完善。广东拥有深交所,建立了“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广州区域股权交易中心等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为省内的科技型企业疏通股权投资退出渠道,有效降低创新型企业融资成本。二是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程度较深。广东集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通过投资奖励、早期风险补偿等措施鼓励面向科技创新企业的风险投资,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中长期股权、债权投资。三是粤港澳三地跨境融资通道逐步放宽。粤港澳大湾区内RQFII等跨境投资业务试点有序推进,“深港通”“债券通”顺利开通,有效从金融领域加强省港澳三地创新要素联动。

  广东创新要素的短板

  虽然广东在创新要素的形成和积累方面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广东内部对创新要素利用的协调性,创新要素在粤港澳之间的流动性,以及产学研的合作水平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各市创新政策的协调性尚待加强,创新要素配置有待优化

  广东省各市创新型政策内容有待进一步协调,对创新要素利用的差异化和互补性尚待提高。一是各市对引进创新型人才的差异化程度有待提高,人力资本配置还具有较大优化空间。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各个城市的定位,广州需要引进商贸型、城市管理型创新人才;深圳需要综合创新人才;珠海、佛山等其他次级城市需要根据自身优势产业引进相应的创新型人才。但实际上,各城市并未差异化引进各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导致有些城市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有些城市又囤积得太多,进而导致人才资源错配。二是各市创新产业的互补性和协调性有待加强。城市间经济发展格局仍存在竞争性,以行政区划分特征的经济形态有待进一步打破,各市创新产业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尚待形成。

  粤港澳的创新要素流动性有待增强,体制机制尚待优化

  一是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活跃程度有待提高。就深圳而言,其90%的创新企业是深圳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来自本地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本地企业,且90%的研发机构属于本地企业。来自大湾区其他内地城市和港澳的创新型资源与要素较少,这反映了大湾区内部的创新要素交流活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体制机制性障碍仍需进一步减少,创新资本流动自由化尚待增强。人民币、港币及澳币不能在区域内自由流通和兑换,制约了粤港澳三地科研创新的发展。广东高校的科技人员参与港澳两地高校共同的研究项目时,科研经费出入境受到严格限制。

  各创新要素协同发展能力尚待增强,产学研结合水平有待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及科研所数量均不逊色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但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率与三大湾区差距较大,各创新要素的协同发展能力尚待增强。一是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待加强。如香港在发光二极管技术、云计算、电动汽车等方面具备技术领先优势,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且缺乏相应的制造业基础,许多科研成果无法落地。二是发明专利质量尚待提升。从专利施引数量看,近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平均专利施引数量仅为旧金山湾区的33%。三是广东与港澳地区间高校合作进程有待进一步提速。目前,香港多所大学正和广东一些地市和高校开展办学合作的前期磋商,但计划到2035年才能基本构建起与现代化体系相适应的大湾区高等教育共同体。

  综上而言,在创新要素积累过程中,广东虽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短板。为此,广东应坚持发挥市场在创新型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进一步完善创新型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建设。广东亟需协调各市的创新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在大湾区内协调集聚,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程度,打造创新型金融服务体系。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