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古驿新生记

2019-08-12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李梦醒

  古码头边立着的“鱼水潆洄”的碑刻,不仅白描着北江、连江汇流的鱼咀奇景,也似乎蕴藏着这个小小村落历史发展的轮回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实习生∕黄涵苹 发自清远

  ◎本文责编/蒋玉

  企业助力、村民参与,鱼咀村如今褪去了陈旧的外衣,开启了崭新的生活。曾经繁华热闹的鱼咀村而今以“慢”出名,并在“慢”中走出了扎实稳健的新生故事。

  鱼咀往事

  “先有鱼咀,后有浛洸,再有英德。”这是村里老人念叨的一句关于鱼咀村历史的老话儿。

  从广州驱车一路向北,不过两个小时便能抵达如今隶属于清远英德市浛洸镇的鱼咀古村。从簇新的鱼咀村党群服务中心穿过,依次经过书吧、咖啡吧、粗糙但颇有朴拙美感的卵石墙民宿。不远处,就是保留着古城墙、古码头、古井、古树和古街古铺的江边区域,依稀可猜想当年水运繁盛的热闹景象。古码头旁,有一些正在施工的建筑,墙面以卵石为饰,外围种了不少花草和竹子,看上去清新可人。这是即将完工的鱼咀文旅项目二期工程里最后一栋民宿。古码头一侧,颇似鱼头的鱼咀石,矗立在江畔,天然形成的空洞恰似鱼眼,见证了岁月蹉跎。

  走在百年商街里,还可听见江边浪花潆洄之声,而不少民居、商铺已经破败,灌木丛生,完全没有了当年的热闹与繁华。鱼咀的宁静与萧索并非历史上的常态。自汉代到唐代,它作为县治的时间长达800余年,作为商贸水路码头也繁盛多年。随着陆路交通逐渐取代水路运输,鱼咀失去了商贸中转站的地位。北江从鱼咀村的一侧穿流而过,曾经令这里的码头文化繁盛一时,也让这里时常面临水灾。1982年,一场洪水冲垮了鱼咀村,村民开始外出打工谋生,因而农业与民生更显凋敝。2013年,鱼咀村再次遭遇洪灾,当地农作物几乎绝收,村子里的劳动力外流更加严重。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讨生活,继而更多居民迁到镇上和外地。到2018年,原本拥有2000多名居民的鱼咀村,留下的仅有30多名老人和留守儿童。

  “老村长”回村

  正值盛夏,廖志其忙得顾不上喝水,天气虽热,但他看起来却精神十足,给《南方》杂志记者讲起村里的历史和故事,他如数家珍。没当过村长的“老村长”廖志其是外出谋生又回村的新人。1998年,他做起了冬瓜批发销售的生意,经过十几年的奋斗,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冬瓜大王”。走南闯北从商19年,廖志其看到了许多乡村的可喜变化,“对比之下,我们村很破旧,很烂”。这种反差让廖志其如鲠在喉,即使谋生在外,他也始终把鱼咀的发展挂在心头,而当这颗建设家乡的种子一旦种下,便有了破土发芽的时候。

  2017年,在外经商19年的廖志其回到了鱼咀村。人生中的这一次重大的转折变化,源于一个巧妙而充满希望的契机——在英德扶贫多年的碧桂园,要到鱼咀村来开发新的项目。廖志其预感到,曾经经历过繁荣和落寞的鱼咀村要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碧桂园的乡村扶贫,有一个特色便是在村里寻找一批廖志其这样德高望重的村民聘为“老村长”,他们被统一招录为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队的编外“公益岗位人员”,担任“脱贫攻坚服务队队长”兼碧桂园一线扶贫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助力扶贫。“老村长”们擅长与村民沟通以及协调各方关系,对扶贫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于是,廖志其从“冬瓜大王”华丽转身为返乡参与家乡振兴的“老村长”,还接下了鱼咀村理事会理事长的职位,他与理事会其他成员一起,共同担负起与村民协调沟通的重任,挨家挨户走访做思想工作。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整个鱼咀建设好,村民有钱收,关键要大家好”。

  政策、资金、人员都到位了,鱼咀村的蝶变正式开始。在两家企业的协助和村委的努力下,“党建+扶贫”模式迅显成效,鱼咀村的雨污分流工程、自来水管网改造、电网改造及照明系统、灌溉用水管道等基础工程陆续完成,为后续建设工作打下了基础。

  多方努力下,鱼咀古城文旅项目于2018年3月16日正式启动。碧桂园集团和对鱼咀村进行精准帮扶的广物控股联合出资设立了鱼咀村发展基金扶持合作社,发展并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运营管理民宿等业态,按照“1234”利润分配比例,即“镇政府占比10%、村委占比20%、第三方运营公司占比30%、合作社占比40%”。“这样一来,四方都按照不同的投入分配占比,项目盈利后按照比例分红,优先解决建档立卡户脱贫的问题,实现利润再分配。”廖志其说,“10年后,流转时期到了,旅游运营公司退出,我们的村民依然可以自己运营已有的项目,这是一个有后路、有方向的规划。”与此同时,“老村长”们集聚各方组织,优先组织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职业培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贫困户们日子好起来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鱼咀的青年们

  千百年来,北江的水奔流不息,鱼咀村也迎来了更明亮温暖的阳光。如今,鱼咀村的每一天都从繁忙中开始。民宿和餐厅的员工早早开始做准备;咖啡吧和书吧准点开门迎客,就连收养的小猫也知道和客人凑凑热闹;养殖工人定时为中华黑豚准备新鲜叶子,给走地鸡准备饲料,养蚕户更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现在村里不仅村容村貌变好了,而且有了赚钱的门路,今年有四五十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就业创业,村里也渐渐热闹起来了。”碧桂园驻鱼咀村工作人员李华磷说。不到一年,村子的变化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原本泥泞的乡间小道采用鹅卵石铺就,形成了古朴的村道;原本破败的村房经过修复和设计,成为兼有乡村风韵和现代情调的咖啡厅和书屋;乡间民宿也一幢幢地建了起来;而废弃良久的旧码头,也被改造成了沿江分布的花海梯田。

  民宿经理黄智豪便是鱼咀村人,虽然爷爷奶奶和爸爸都是村中土生土长的,但他自己并没有在鱼咀村生活的经历。“我是碧桂园的专岗,一工作就来到鱼咀村做民宿运营,虽然小时候并不在这里长大,但看着民宿的生意越来越好,村里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都有很大的干劲儿。”

  廖志其的儿子廖茂航原本不理解父亲为何要放弃冬瓜生意回乡搞建设,但最终被父亲的执着打动。如今,廖茂航带领村民在村里经营餐厅,村子一天天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谈到自家因为村里的大变化而发生的小变化,廖志其感慨颇深:“我家的两个孙女,一个小学三年级,一个一年级,以前我们家人分散,孩子们不跟爸妈生活在一块儿。现在儿子回村里干事业,我们一家人团聚,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都好很多!不只我们一家,村里许多户人家都是如此。”

  孙伟文先前在外地的针织厂打工,他将家安在了浛洸镇,但其爷爷和奶奶仍住在鱼咀村的老宅。村里的文旅项目落成后,他也选择回到这里,担任咖啡吧前台和民宿管理员。这份工作除了给他带来稳定收入外,他还可以每天下班后抽出时间,到老宅照看爷爷奶奶,工作和亲情得以兼顾。

  古码头边立着的“鱼水潆洄”的碑刻,不仅白描着北江、连江汇流的鱼咀奇景,也似乎蕴藏着这个小小村落历史发展的轮回。三四年前的鱼咀村是一个空心村,破败、贫困,而今的鱼咀村因产业开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以“慢”著称的古驿,不知不觉地演绎着日新月异之“快”。一快一慢之间,年轻人回来了,村子里又热闹起来。村里人还期待着重阳节时,回娘家的女儿能搞一场同乡聚会,共同为鱼咀村的广阔未来图画更美好的愿景。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