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动力】广东改革发展背后的“人民力量”

2019-09-23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刘龙飞

  ◎《南方》杂志记者/刘龙飞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王宏旺

  过去一年多以来,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市霞湖世家服饰有限公司客服部总监米雪梅一直很忙:做好公司的管理工作,奔走于学校和社区间调研,尽最大努力为身边人排忧解难……“上午履职、下午上班、晚上加班”成为她的日常。

  作为一名普通群众,米雪梅没有想到,从甘肃老家来广东务工22年,自己能从最初的女保安一步步成为企业部门总监,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鼓励她“你的经历就像你的名字,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令米雪梅欣慰的是,一年多来,自己关注的外来工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民生诉求,很多都在当地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改善。

  “我是遇上了好时代,我也要更努力去回馈社会。”谈起自己过去的经历以及现在正在做的事情,米雪梅语气中充满了感激,也充满了信心。

  时代的浪潮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个人的奋斗在写就人生历程的同时,也在为时代进步贡献力量。数十年来,无数个发生在“米雪梅们”身上的故事,成为南粤大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价值追求的生动实践。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谱写了无数个‘第一’:经济总量连续30年全国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28年全国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33年全国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36年全国第一;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5万家,全国第一;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国第一……”日前,一组公开的统计数据,让人振奋,也引人好奇:仅占全国土地面积1.87%的广东,为何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发展奇迹?

  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广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1979年,广东发生“大逃港”。当时,一些人认为“大逃港”是政治原因引起的,当时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习仲勋调查研究后认为,偷渡外流主要来自经济的原因,从而推动各地把治本之策转到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上来。

  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从实际需求出发,广东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第一个土地拍卖交易、第一个开始营业的证券交易所、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创办的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众多“改革第一”的背后,是广东以人民所需所急所盼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凝聚利益共识,推动改革披荆斩棘。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将最广大人民的迫切需求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广东一直坚持的方向。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起,广东通过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广东是全国最早建立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省份之一。40多年前,落后的交通设施“吓跑”投资外商,现在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约达21.96万公里;曾经全省医院及卫生院仅1968家,现在约5万家,百姓能在家门口放心看病;过去青壮年还有不少文盲,现在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市、区)、教育强市覆盖率均达100%;五大险种累计参保2.75亿人次,均居全国首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上,广东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

  在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马务村的农民工博物馆的一个陈列柜里,暂住证、劳务证、生育证、就业证……形形色色的证件垒成了厚厚一摞。这些证件成为当年农民工的奋斗见证,承载和记录了基层人民的改革开放奋斗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口号吸引了成千上万“孔雀东南飞”。他们和全省千千万万群众一起,怀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敢闯敢试,善于打拼,艰苦创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走上了致富之路,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们都是广东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正是亿万人民的砖瓦之积,才筑就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宏伟大厦。

  在清远氮肥厂原址的一座厂房内,墙上的一块黑板字迹斑驳,但依稀可见当年“记分计奖”的痕迹。 改革开放之初,清远开始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做法,这一改革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却很快遭遇反对声音。当时广东省委及时肯定了清远的做法并推广至全省。1981年,国务院发文,要求全国各地推广“清远经验”,搞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遇到新生事物,不忙着贴标签、戴帽子。正视人民对生存发展的需求,成为广东改革破冰的重要支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让人民群众参与改革,从改革带来的发展中受益,是广东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曾经凡事都要问姓“资”还是姓“社”,佛山顺德却搞起产权改革,对经营、效益还不错的企业实行“靓女先嫁”,对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拍卖、破产,推动企业自负盈亏,适应市场经济;曾经国人羞于谈钱、怯于言利,深圳蛇口却打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推动效率观念、财富意识逐渐被国人接受……广东多项影响全国的改革中,无不充满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实践。

  广东用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观,改革才能切中要害、造福群众、获得成功。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这是广东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践行的基本标准。

  今天的广东,无论是从发展的需求来看,还是从发展的动力来看,都需要更加深刻认识人民的重要性,需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迈开新的步伐。

  当前,广东面临一系列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一个也不能少”的全面小康;打造“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缩小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差距,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遏制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实现美好的目标,应对风险和考验,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改革进入深水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广东,要继续引领风气之先,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需要利用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凝聚共识、凝聚合力。

  以人民为中心,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建设,集中发力“巩固提升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加大扶贫济困力度”等民生实事,做到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大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已经走过的改革历程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走向未来,人民仍将是广东继续前行的底色。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