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笔墨得心传 家风有自来

2020-06-01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李梦醒

前排左起:韦潞、吴丽娥、苏芸、林蓝。后排左起:苏华、苏小华、苏家芬、苏家芳

  变迁的是岁月,逝去的是青春,流淌在她们血液中的苏家“勤奋、刻苦、自立、自强”的家风和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将一直在血脉里绵延相继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她们身上有共同的血脉,亦有共同的爱与艺术的滋养。苏家九位女性画家——吴丽娥,第二代苏华、苏家芬、苏家芳、苏小华四姐妹,第三代四孙女林蓝、韦潞、苏芸、李山珊,用各自不同的手和笔,描绘出同样的美丽人生。母女同好、姐妹同心,苏家三代女子更焕发各自的创造力,执着地将一份家族独有的才华凝练为艺术人生中可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不可谓不传奇。

吴丽娥猫系列之六68cm×68cm国画作品 2001年

苏家芬《花布与果之九》56cm×76cm纸本水彩 2019年

林蓝《喜悦》104omx104cm 纸本设色 2019年

  “要经济独立,要有自己的想法”

  “我比较常用中国画‘撞水’的技法,这幅画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这幅画里除了墨水、清水外,还饱含着我的泪水。”这是苏小华于2009年清明节时写下的关于母亲的文字。她画了母亲吴丽娥生前使用的轮椅,想起了过去与母亲之间的点点滴滴,泪水不禁洒在画上。

  吴丽娥乐观坚强。1915年出生的吴丽娥,一生经历战争、动荡,饱尝生活的艰辛坎坷,因而她倍加珍惜晚年的安宁恬静。在八岁时,吴丽娥患上了哮喘病,几十年都未能根治,而后又疾病缠身多年。以这样的病弱之躯,吴丽娥哺育了五个孩子成长,又抚养孙辈。最终,在她的养育下,大女儿苏华、二女儿苏家芬、三儿子苏家杰、四女儿苏家芳、五女儿苏小华和孙女林蓝、韦潞、苏芸、李山珊成为不同年代、不同创作风格的艺术工作者。林蓝这样跟《南方》杂志记者回忆起外婆:“外婆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多读书,要考大学,特别是女孩子,要经济独立,要有自己的想法。”吴丽娥把自己最深切的生活领悟告诉孩子们。儿时未能顺利求学的吴丽娥最关切子女孙辈的教育、发展问题,她常和二女儿苏家芬谈心:如果自己有能力就办学校让人人都有书读,让后辈们不再过她小时候没书读的苦日子。

  70岁著书,75岁提笔作画,在子女们的影响下,吴丽娥也拿起纸笔,开始记录和描绘自己的心灵世界。1992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吴丽娥的21万字自传《命运的云,没有雨》,而她其实仅仅读过两年小学。以自己所养的一黑一白两只猫为“模特”,她创作了形态无一重复的百猫图,或慵懒或机敏或娇嗔或恬静,她笔下的猫深深吸引着人们。其中有些作品还被外国友人收藏和购买,她开玩笑说:“没想到我快90岁了还能靠画画赚英镑呀!”

  吴丽娥爱得深沉。以情动人,是吴丽娥作为画家、作家身份传递给人们的感受,一如她妻子、母亲、外婆、奶奶的身份一样,吴丽娥将对生活、对家人的爱倾注在他们的人生中,也挥洒在自己的文字和画作中。晚年,吴丽娥记录下每个子女的成长道路和家族所经历的生离死别。谈起母亲的画,苏小华说:“妈妈对养过的猫都非常有感情,可是要画没有养过的猫,就画不好了。”

  “母亲对于色彩的敏感是天生的。”苏小华是吴丽娥最小的女儿,母亲生前,经常和女儿女婿孙辈们切磋画技。“我们常问她,这个颜色真好看,你怎么调出来的?她回答,这个加那个,哎,我也不知道。”苏小华回忆起母女间的谈话,依然为母亲的爽朗幽默而笑出声来。

  “因为我们是亲姐妹呀”

  苏家流传着这样一件笑谈。1997年,时值三八国际妇女节,江苏省美术馆邀请苏华、苏家芬、苏家芳、苏小华到南京办画展。旁人好奇:“咦,你们怎么都姓苏?”四姐妹回答:“因为我们是亲姐妹呀!”众人啧啧称奇。

  除了同胞四姐妹,三哥苏家杰也从事美术。四姐妹加上孙辈里的表姐妹同为一行,更惹人注目。

  大姐苏华曾在自己的文章里回忆起全家走上艺术道路的巧合。1956年,苏华一家搬到广州市海珠区晓港新村居住。不久,原设在武汉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搬到附近,并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苏华和弟弟妹妹们常常围在广美学生身边看他们画画,看得入迷。

  “也许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我的一纸录取通知书,竟决定了我这一生和我们姐弟妹一生的事业。这一年我刚好15岁,二妹家芬13岁,三弟家杰11岁,四妹家芳7岁,五妹小华2岁。”回忆起当年,苏华仍很感慨。

  是巧合?是命运?不可否认的是,人生的道路不仅有既定的神秘,更有心性的选择。苏家姐妹相聚在美术这条路上,几十年坚持到今日,仍初心不改,并都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为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断地努力着、奋斗着。

  在苏华的影响和父母的支持下,苏家姐弟纷纷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四妹家芳直到20世纪80年代,当了10年知青返城后,如愿以偿考入广州美院国画系。小妹苏小华也如同哥哥姐姐一样,进入广州美院学习。苏华在文字中记录姐弟五人孩提时期作伴玩耍的情景:“当我长到15岁,会画画了,带着13岁的二妹和11岁的三弟,在菜市场里画速写,在田野里画水彩,还有一个7岁的四妹,在旁边涂鸦、捣乱……”苏家姐弟深知走上艺术道路的艰难与幸运,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才得以取得今天的成绩。“时至今日,我们仍如当年做孩童般,互相关注各人的艺术进步,探讨各人的艺术前景。”

  如今,家人们共同画画、参加活动、学习、生活的照片以及各自的艺术思考,在“南粤一家”微信公众号里一一记录着。这个公众号的日常运营和编辑工作由今年已经77岁的苏华和64岁的苏小华共同完成。原本只是姐妹之间一次关于自媒体的闲谈,很快大家说干就干。如今,这个公众号已经坚持原创写作近5年,推送图文并茂的新媒体作品200多篇。它不仅成为展示苏家几代人艺术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一个宝贵的家族艺术线上档案。“自从开了这个公众号,更加促使我大姐坚持写作了,也更加促进家人讨论和思考。我们要把这么有意义的事继续做下去。”苏小华说。

  “苏家的姐弟呀,是老实人团队”

  “苏家的姐弟呀,是老实人团队。”苏家大女婿、林蓝的父亲林墉这样评价苏家第二代。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画画,是这一代人所做也是唯一热爱的事。尽管大多选择国画艺术,姐妹之间的创作重点却不尽相同,但勤奋与执着却是一脉相承。到了第三代孙辈,其社会发展和成长环境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赶上更好的时代潮流,接受了更高更好的教育,从传统美术走向当代艺术、跨界现代设计,从中国走向世界,有了更大的学术平台展现自我才华。

  “观苏小华画,如熏风中沐细雨,又如入狮子林听昆曲,便觉春色妩媚、清趣生发。观苏华画,如恍惚中忽对关公端坐,抬头望处,他也不曾瞧你半眼,却顿感肃然。观苏家芬画,既清新,又沧桑,既灿烂,复沉郁……乍看是男,细观为女,再看是男,实是英姿飒爽花木兰,似女似男,又男又女,深得中性之韵。”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演钦这样评价苏家几位姐妹的艺术风格。至林蓝、韦潞等第三代苏家人,她们又进行了基于传统之上的技艺创新:以新材料、新技法入画,将西方色彩、构图与国画水墨技法相结合,更注重对性灵的描摹与创作观念的表达,体现着社会发展中艺术观念、风格的更迭。

  细数苏家三代人的艺术成长,他们既注重弘扬传统,又注重开拓创新,不断磨炼,最终走出属于自己独特艺术风格之路和开拓更多的领域。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状态和思考的习惯,把握自身艺术发展的方向,从中悟出并形成独到见地、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及风格,是三代人的共性,并汇集成“南粤一家”艺术传承的“心经”,影响着周遭甚至岭南画坛、中国美术界。正如苏小华所言:“我们单个的力量是有限的,艺术的成就还有空间去进步,但我们抱团在一起却是无法被替代的,这是我们的亮点。”

  在岭南秀丽山水中成长的苏家姐妹们经历着历史的蝶变,中西的文化艺术观念在她们身上交融,她们的情感、艺术与生活不仅通过各类形式的作品展现着时代的浪潮和各自心灵的风貌,更见证着历史变幻中,不同时代人的命运与环境。然而,变迁的是岁月,逝去的是青春,流淌在她们血液中的苏家“勤奋、刻苦、自立、自强”的家风和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将一直在血脉里绵延相继,收获爱与美的丰硕果实。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