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读懂广东扶贫工作的智慧与逻辑——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刘昕

2020-06-1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杨洋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痛点”,但也可以扭转为“先富带动后富”的“支点”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李焱鑫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一大省,为全国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挑起重担,多面作战。省内,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顽疾;省外,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应尽义务和分内之责。

  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第一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率先开展精准扶贫探索,取得决定性进展。它背后透露的智慧与逻辑带来哪些启示?《南方》杂志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昕。

  刘昕长期躬身科技扶贫的实践与研究,主持及承担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研究专题等多项重大项目。刘昕团队2011年荣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选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时刘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院士共同荣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第一届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刘昕提出提案和建议60多份,其中涉及扶贫开发和精准脱贫的提案11份。

  多面担当啃硬骨头

  《南方》杂志:“最富最穷都在广东”,是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生动写照。广东省内扶贫的基本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在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如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

  刘昕:在很多外人看来,广东一直富得流油,但实际上,粤东西北还有许多老区和落后地区,因为机制建设不成熟,或者是产业本身的原因,或者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出现“空心化”问题,错过了致富的机遇,未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省内扶贫的基本面。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痛点”,但也可以扭转为“先富带动后富”的“支点”。广东把脱贫攻坚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6年起珠三角6市与粤东西北12市建立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关系,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作用,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迅速缩短与珠三角地区发展差异,为后进地区在机制和产业上“补补丁”。

  《南方》杂志:广东本土的扶贫任务已经很重,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国家大战略中也挑起担当,被国务院扶贫办点赞“当了排头兵、啃了硬骨头、做了大贡献”。这多方面的扶贫任务如何协调?如何相互联动?

  刘昕: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国家的大战略、大布局和大举措,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应尽义务和分内之责,不断拓展协作领域、深化协作内容,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和发挥贫困地区后发优势,做实携手奔小康行动。广东为省外扶贫出钱、出物、出人、出技术。例如中山大学在定点帮扶、精准施策,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形成医疗扶贫、产业开发、教育帮扶的立体模式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团队从2006年以来,到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自然条件艰苦地区,投身西部科技扶贫及特色药物资源探索,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也在黑龙江、云南、贵州等边缘地区深入调研和开展学术讲座及技术交流,既引导和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输出科技扶贫的广东力量。同时,广东农业龙头企业、工业企业纷纷到其他省市投资兴业、发展壮大,与省内的产业链条进行联动,挑起产业扶贫的广东担当。省内、省外共同开发、相互促进,推动扶贫事业的协调联动,共享发展成果。

  构建大扶贫格局

  《南方》杂志:截至2019年底,全省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中99%达到脱贫标准,2277个相对贫困村中94%达到出列标准,写下了解决相对贫困的广东答卷,国务院扶贫办称之为“中国亮点、世界模式”。广东扶贫模式“亮点”在哪里?背后有怎样的逻辑和智慧?

  刘昕: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成败之举在由脱贫向振兴转变,这是最大的逻辑。广东是大省小农,农业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广东在对口帮扶的过程中,模式没有照搬,善用“老中医把脉”的精准灵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变劣势为优势,积极寻找农村发展新动力。例如我们由农业专家和扶贫干部开出的“靶向扶贫”方案,还有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机制,都是精准施策的招数。通过合理规划、优选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引进科技人才、配套政策资金以及创新机制等方面来建立切实有效的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广东还有一个重大特色,就是善于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广东不仅连续20多年实施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还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畜禽养殖龙头温氏集团创造性地探索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深度扶贫生产经营模式,为贫困户养殖损失进行保险赔付,解决了贫困户技术、资金、销路等方面的难题,这种充分调动市场又大胆创新的尝试就很有广东智慧。

  《南方》杂志:说了“亮点”,请您再说说“难点”?

  刘昕:“难点”和“突破点”都在于人。我参与过一些调研,现在还没脱贫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一般都是“等靠要”依赖惯性根深蒂固。脱贫归根到底要靠人,扶贫就要把重点放在扶志气、扶智力,要让作为扶贫主体的贫困户有致富增收的意愿和热情,我们可以用利益驱动的方式,推动和扶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紧密的融合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条,促进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把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要进一步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养乡土人才,特别是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的实用人才,通过他们来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搞好村庄建设。大力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下乡指导、技术培训、定向帮扶等方式,向农业经营主体集成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乡村培养新型农民、农技员,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新基建应有大作为

  《南方》杂志: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广东这场仗怎么打?接下来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刘昕:疫情对种养业的冲击是很大的,鲜活农产品销售面临运不出去的难题。广东率先建立的疫情影响动态跟踪评估机制,以及建立各项帮扶工作推进台账的做法应该得到点赞。2020年是脱贫收官之年,应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和产业扶贫风险防范措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脱贫不脱钩。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因大病、意外及此次疫情等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进一步重视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形成以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良性循环,以特色农业富民兴村,涵养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

  《南方》杂志:以广东目前的资源禀赋和实践经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广东如何有所为?

  刘昕:从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特色产业发展和改善农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目前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尺度来看,广东应有更大的作为,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力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设施农业的投入。农业也要打造新基建,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有效载体和促进乡村振兴确保农民持续稳定收入的有效措施。广东的供港食品蔬菜水果禽畜水产示范基地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让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轨道,大规模发展高附加值的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名优特的高品质鲜活农产品。其次加大对农村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投入,将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作为促进乡村振兴农户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一种产业延续。再者是建立数字农业所需要的电子商务网络,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以此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把决战脱贫攻坚的制度机制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治理效能。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