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厨师专业村的红色、古色、绿色

2020-06-30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史成雷

  短短几年间,下屯村在广东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利用“红色、古色、绿色”的宝贵资源,打造“厨师专业村”的特色优势,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路

  ◎《南方》杂志记者/史成雷 发自河源

  ◎本文责编∕郭芳

  走进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的下屯村,“啸仙故里,红色下屯”八个大字格外显眼,整洁干净的硬底化道路通向家家户户,池塘中成片的荷花正含苞待放,映衬出水边诸多古民居的静谧与风韵。

  下屯村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中华苏维埃临时人民政府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任主任阮啸仙的故里,也是广东省审计厅对口帮扶的省定贫困村。目前,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厨师专业村”“中国最美乡村”。

  短短几年间,下屯村在广东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利用“红色、古色、绿色”的宝贵资源,打造“厨师专业村”的特色优势,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路。2019年底,全村贫困人口56户117人全部提前脱贫。

  “厨师专业村”炼成记

  距离下屯村不远处,一家名为竹里馆的农家乐在去年刚刚开业。不久前,竹里馆迎来了一位新的大厨——来自下屯村的村民孙少平。

  孙少平今年44岁。此前,他在广州、佛山等地打工十几年,长期与家人分离。他早有回乡工作的打算,但一直苦于在家乡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无法达成心愿。

  直到今年4月,下屯村第二届粤菜师傅培训班开课,孙少平才实现了回乡的愿望。

  孙少平拉着老婆一起来报名,他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粤菜师傅培训班持续20多天,课程十分丰富。老师每天至少教授一个菜式,这让自己收获非常大。“目前我在竹里馆操刀的菜式,很多都是在培训班上现学的,顾客品尝后评价都很高。”他说。

  “如今我每月收入6000多元,跟在珠三角打工的收入相当,花销却减轻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可以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真的特别高兴。”孙少平说。

  广东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队长欧智伟介绍,下屯村本就具有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厨师队伍传承,这成为下屯村独特的脱贫优势。近年来,镇村和驻村工作队先后培训引荐了33名贫困人口外出务工,从事厨师等工作。仅2018年,就实现务工收入100多万元。

  2019年12月13日,下屯村首届粤菜师傅培训班开班,培训课程完全免费。20多天时间里,培训人数共60人,其中贫困户7人,达成推荐就业40人。今年4月14日至5月4日,下屯村第二届粤菜师傅培训班共完成培训人数55名。第二届粤菜师傅培训班尚未结束,孙少平就被推荐到竹里馆就业。

  目前,下屯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厨师专业村”,在外从事厨师工作的达200多人,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以厨师为职业。

  欧智伟透露,2020年,下屯村将在碧桂园公司的帮助下,建设100至150人规模的,集培训、展示、餐饮和会议于一体的河源客家菜实训体验展示基地。基地将以“行业培训+红色旅游+生态体验”模式,把“厨师专业村”的品牌擦亮,建成后移交给村集体资产。目前,项目已完成设计方案,正全力推进征地工作,计划年底前完工。

  从自然资源贫乏村到“中国最美乡村”

  在下屯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阮巧丹格外开朗、爱笑,让人印象深刻。难以想象的是,几年前,阮巧丹不幸脚部残疾,高昂的治疗费曾让家庭陷入困境,也让她愁眉不展。

  阮巧丹告诉《南方》杂志记者,2019年1月,驻村工作队和镇村争取到十几万元的资金,帮助她治好了脚伤,还为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目前,阮巧丹每月可以拿到2200元的工资,她的丈夫则被安排进了村里的扶贫项目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工作,家里还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养起了鸡。

  “如今,我们家已经彻底摆脱了贫困,最近两年年人均收入超过了1万元。”阮巧丹开心地说。

  阮巧丹家的经历,是全村诸多贫困户脱贫的缩影。

  欧智伟介绍,下屯村山地面积占85%,自然资源十分贫乏。自2016年对口帮扶以来,驻村工作队结合下屯村当地特点,大力发展百香果和砂糖橘种植、胡须鸡养殖等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其中,仅去年春节期间销售胡须鸡,就为贫困户带来近10万元收入。

  《南方》杂志记者从村党群服务中心出发,经过20分钟左右车程的山路,到达下屯村洋洞村小组。随行的驻村工作队队员介绍,这段几公里的村道,以前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村民出村非常困难。2018年,这段路全部修通了硬底道路。

  洋洞河上,如今坐落着一座刚建成两个月的混凝土石桥“振兴桥”。几个月前,这里还只是几块木板搭建的简易桥,洪水一来就被冲垮了。“河对岸住着一位腿部残疾的老大爷,如果不是修了村道和振兴桥,他可能一辈子都出不了山了。”驻村工作队队员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在振兴桥不远的地方,上百亩绿油油的水稻正茁壮成长。去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村道修通以后,今年初,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林桂鹏靠着驻村工作队和村里帮助建设的排灌设施、协调租来的打田机,把荒地开垦成了农田。

  短短四年间,类似的变化在下屯村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曾经自然资源贫乏、生产条件落后、集体经济薄弱的下屯村,如今村容整洁、产业兴旺,实现了“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护”的美丽蝶变。

  2019年8月,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颐养苑正式投入使用,集约高效稳定地解决了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问题。《南方》杂志记者看到,目前已有10户住房困难户入住其中,每户的居住面积都在40平方米以上,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这栋全村唯一有电梯的房子,被驻村工作队队员称为全村最美的建筑。

  据统计,自2016年省委、省政府将下屯村确定为省审计厅对口帮扶村以来,省审计厅发动社会各界累计向下屯村投入近4000万元,建成30多个项目。

  2019年,下屯村村集体收入及贫困户收入分别较2016年增长5倍、4倍。在2019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上,下屯村被评为“2019中国最美乡村”。同年,下屯村入围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6月8日晚,广州首届直播节进行得如火如荼。欧智伟来到广州,亮相直播间,宣传推销村里出产的鲜鸭蛋和咸鸭蛋,短短半小时接到26箱订单。

  欧智伟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此次直播是下屯村农产品摆脱以往单一的线下销售模式,真正走出去实现线上带货的首次尝试,也让下屯村电商服务队学到了经验。

  欧智伟所说的下屯村电商服务队,于今年5月刚刚成立,一共有6个人,有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还有4个贫困户。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村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组成电商合作社,陆续带动有劳动能力的20户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创收增收。”欧智伟说。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至为关键。电商服务队的成立,正是下屯村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提升“造血能力”的尝试。

  不久前,在义合镇党委和驻村工作队的争取下,河源市源城区原纪委常委阮蔼宜回到家乡,担任下屯村党支部书记。“看到家乡那么大的变化,我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希望能够为家乡多做一些事。”阮蔼宜说。回村不久,阮蔼宜就很快进入角色,带着党员干部走访村民,推动村中项目的落地。

  《南方》杂志记者看到,收官之年,下屯村脱贫攻坚力度不减,乡村振兴擂鼓阵阵。

  在杂粮型食用木薯华南9号高效栽培示范科技扶贫项目基地,4月栽下的40亩木薯苗已经长到及膝高。未来6年内,下屯村将有400亩荒地变成木薯田,预计将实现村集体收入年新增5.4万元、新增3~4名贫困户就业岗位。

  在阮啸仙故居西侧,规划占地达200亩的东源县干部教育培训党性教育基地已于今年1月奠基,将建设成为河源乃至全省党性党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和干部廉政教育基地。

  …………

  “我们通过接续努力实现啸仙故里脱贫奔康,才能告慰先烈。”今年4月,广东省审计厅党组赴下屯村调研指导工作并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卢荣春动情地说。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