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千人回乡记——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蝶变之路

2020-06-30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温柔

  河头村曾是典型的“空心村”,人口外流最多时达到1500多人,超过该村总人口的半数。在广东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队的对口帮扶下,村里种起了“致富菜”,搞起了乡村旅游。在外的村民看到了希望和机遇,四年来共有超过1000人回流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发自清远

  ◎本文责编∕郭芳

  临近夏至,清远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里,成片的桑芽菜苗沐浴在金灿灿的阳光下,淡黄色的乡村旅游民宿点缀在群山脚下,干净整洁的村道环绕四周。作为新晋乡村旅游“网红村”,人们很难将这幅景象与曾经的“空心村”、落后贫困村这些印象联系起来。

  作为广东省定贫困村,河头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走出了一条蝶变之路。是什么力量促使昔日“空心村”变成“网红村”?带着疑问,《南方》杂志记者走进了这座小村庄。

  村里种起了“致富菜”

  桑芽菜是桑树枝的嫩芽,过去都是作为桑蚕的饲料,如今在河头村被当地村民亲切地唤作“致富菜”。

  在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志辉的记忆里,四年前的河头村还是有名的“空心村”,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容村貌脏乱差,土地丢荒严重。

  “那个时候村里没有产业,村民没有稳定收入。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7200元,村民年均收入约7000元,贫困户年均收入仅3200多元。”许志辉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直到村里种起“致富菜”,这一面貌才得到了改善。

  “致富菜”如何悄然飞进贫困落后的河头村?这个答案离不开这样一群人。2016年4月,广东省委办公厅派出驻村工作队,进驻河头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寻找适合河头村的长期扶贫产业,迅速被提上工作日程。

  “脱贫致富离不开领头人。在一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村里有位养蚕户许万红,他在邻村进行的桑芽菜种植加工业前景可观。许万红是一位老党员,我们经过多方协调沟通,邀请他回村办厂带领村民种植、加工桑芽菜。”广东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队负责人介绍。

  就这样,万仔蚕桑合作社在多方合力下诞生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推动桑芽菜种植走上正轨,桑芽菜也一跃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菜”。

  “如今,家门口有了产业,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选择回来加入桑芽菜的种植加工。”许志辉介绍,一年中有10个月是桑芽菜采摘期,高峰期时有些村民一个月能挣到近万元的收入。

  “万仔蚕桑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化肥等发展桑芽菜种植产业,安排贫困户到合作社的桑芽菜种植基地从事采摘和生产等工作。通过种植、加工桑芽菜,带动了河头村近130户村民实现就业增收。”致富带头人许万红告诉《南方》杂志记者,2019年桑芽菜产业为村民带来600多万元的增收。

  尝到了甜头,生活有了盼头。曾经的贫困户成木英感慨道:“去年桑芽菜丰收,家里的纯收入突破了3.5万元,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小小的桑芽菜,成了九龙镇的“香饽饽”。

  “目前,河头村种植桑芽菜达1200多亩,带动50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有10多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种植或在桑芽菜厂务工。”九龙镇党委副书记姜万河介绍,在河头村的带动下周边不少村也跟着种植桑芽菜,全镇的桑芽菜种植面积扩大到8000亩左右。

  年轻人回来了

  1986年出生的许景红是土生土长的河头村人,他回到家乡工作已经四年多了。如今,许景红是英德市国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国业旅游”)的一名职员,负责公司的乡村旅游景区九龙峰林小镇的宣传推广工作。在此之前,他在广州市天河区一家企业从事网页设计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河头村搞起了乡村旅游项目,当时没有犹豫就投了简历,决定带着家人重回家乡扎根。”许景红笑称,当初这一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反对,想不通大学生为何还要回来农村。

  许景红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近些年家乡的巨大变化让他产生了回乡就业的想法。如今抱着相同想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在家门口就业”成了真真切切的行动。

  “乡村旅游项目不仅带来了客流,还带回了年轻人。就我们公司而言,目前吸引了50多个年轻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都有10多个。”国业旅游副总经理姜林介绍说。

  乡村旅游项目在吸引年轻人回流的同时,还让农民变成了旅游从业者。以九龙峰林小镇为例,截至2020年3月,其为河头村及周边村民提供了32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安置了20多名有劳动力的贫困村民,每年发放员工工资超过1000万元。

  “依托英西峰林特有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我们努力推动‘农旅融合’,致力打造‘旅游业+农业+生态’的田园综合体。”广东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队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依托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项目,2019年河头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多元,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村成功“摘帽”。

  “近些年,我们用开拓就业、培育新产业、培养年轻干部等方式带动人口回流,从而形成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在姜万河看来,这些年的对口帮扶为河口村带来不少新工作思路。

  许秋梅便是驻村工作队精心培养的“后备力量”。今年2月,22岁的许秋梅正式成为河口村的大学生村干部,协助驻村工作队在河口村的扶贫工作。“这些年家乡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选择回来建设家乡。”许秋梅期待,未来有更好的就业创业条件,吸引年轻人回归家乡。

  脱贫,还要脱苦

  脱贫“摘帽”、年轻人回流、家门口就业……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在河头村,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样一条蝶变之路?

  在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驻九龙镇河头村党建指导员曾卫看来,蝶变之路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力量。

  “许社玉家虽然收入达到脱贫标准,可这个五口之家有两个人身患重病,开销巨大,生活实在艰苦。我们提议对这个‘脱贫未脱苦’的家庭,给予每月800元的特困补助。”2019年9月,在河头村村民代表大会上,一项特殊的讨论决议正在进行。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村党员将情况一一说明后,对该村贫困户许社玉家的特困补贴提议正式通过。

  据曾卫介绍,每个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和每季度一次的党员大会,已经成为河头村的日常。在河头村,实行村内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议事制度,最大限度调动了基层党员参与村中事务决策管理的积极性。

  “驻村工作队到户调研,了解到一些‘脱贫未脱苦’的现象。通过‘四议两公开’议事制度,这些特殊贫困群体得到了精准帮扶。”曾卫介绍,驻村工作队还通过“党组织+党员+贫困户”的形式,建立“结对子”帮扶关系,制定帮扶措施。

  驻村工作队还致力解决村里医疗和教育等实际问题:协助7名严重患病村民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市脑科医院治疗;邀请广州大医院的专家教授到村入户为村民看病治疗,为患病村民送医送药。

  从广州市邀请教师到河头小学支教,与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结对共建,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2019年,河头小学在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中历史性跃居九龙镇第二名。

  与此同时,企业也积极投身带动河头村脱贫攻坚。国业旅游党支部通过结对共建,为河头村引入广州、清远的医疗资源为村民进行义诊。“扶贫也是企业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企业已经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姜林说。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