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倚剑丹青 士为家国

2020-08-04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李梦醒

  艺术品是有文献价值的。岭南画派在当下的意义,其突破传统技法的兼容理念和“绘事家国事”的坚守,在当下仍然是与时俱进的一张岭南文化名片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或虎视眈眈,或鹰眼灼热,或山水流转、战火连天、草木哀连……张张画作犹如无声的讲述者,将抗战时期的历史一一道来。当教室内的00后学生们看到《东战场的烈焰》中的上海闸北东方图书馆的残垣断壁与曾经辉煌的历史照片,不由得发出惊呼:“好好的图书馆,竟然被炸成了这样!”

  近日,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高剑父纪念馆、广州市岭南画派纪念中学承办的“倚剑丹青—岭南爱国名画进校园”活动,首讲于岭南画派纪念中学开讲。

  岭南画派自诞生之日起,就关注现实,与民族同行,具有浓厚的家国意识,进而涌现出一批以高剑父为代表的与国家、民族命运始终站在一起的爱国画家,创作出一大批肩负使命情怀、体现“艺术为国家”精神的爱国名作。如今,在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的节点上,重温这些岭南爱国名画,无疑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东战场的烈焰》高剑父

约1933年纸本设色166cm×92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三灶岛外所见》关山月

1939年145cm×83cm

关山月美术馆藏

《为祖国寻找更多的资源》黎雄才

1954年纸本设色171cm×92cm

中国美术馆藏

《九八英雄颂》杨之光

1999年纸本设色145cm×210cm

中国美术馆藏

  上马杀贼,提笔赋诗

  “纪念”二字包含着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前人思想与精神的含义

  面对面与学生交流岭南画派的历史,对于“倚剑丹青—岭南爱国名画进校园”活动的主讲人、高剑父纪念馆馆长李琰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次的活动却让他感触很深。

  “我问学生,我们常常提起纪念这个词,纪念的意思是什么呢?”李琰回忆起讲课时给孩子们抛出的问题,他们给出了许多关于“纪念”的近义词,“而我想告诉学生的是,‘纪念’二字包含着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前人思想与精神的含义。”

  李琰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担任高剑父纪念馆馆长以来,李琰一直致力于岭南美术作品的保护研究、艺术家交流等工作。他开玩笑说自己是一个守祠堂的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守护与打扫,这个“把高剑父纪念馆当作命一样”的艺术研究者,更希望能让众人了解高剑父的风骨,了解岭南画派与国家、民族命运始终站在一起的操守。

  往事并不如烟。高剑父的艺术理想与革命志向同生同长。1906年,高剑父加入同盟会,来到广州后,他任同盟会广州分会主盟。高剑父奔走广东、香港、澳门之间,抨击帝制,宣传共和,发展会员。在黄花岗起义中,高剑父担任外围接济和军械运输等工作。在起义中,接应的同志未到,高剑父强行进城,被清军开枪阻击。他毫不畏惧,攀上屋顶,扔下一枚炸弹,引起清军举枪四射。高剑父伤右脚,攀瓦离开现场,乔装成小贩脱身。

  1912年后,高剑父兄弟前往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开设审美书馆。除了在裕华公司担任瓷器艺术指导,1926年,刘群兴、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伍德彝等人聚集再制广彩,创作出了一批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极高的彩瓷作品。孙中山去世后,高剑父不满军阀官僚统治。国民党政府及伪政府汪精卫曾多次邀请他进入政府,均遭到拒绝,他公开表示永不做官,专心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和创造。

  折衷中西,融汇古今

  勇气、毅力以及对中华之崛起的急迫期待,是岭南画派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任何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甚至其式微与终结都离不开时代和社会这一大的历史背景。学界关于岭南画派是否衰亡仍有争议。但人们更应当注意到,岭南画派在当下的意义,其突破传统技法的兼容理念和“绘事家国事”的坚守,在当下仍然是与时俱进的一张岭南文化名片。

  生长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人民强烈呼吁革命的时代,高剑父从青少年起,一跨入社会便选择了认同革命的思潮并投身于实践活动中。他的思想和经历完全反映于他的画作中。当西方的文明和铁蹄压境而来时,高剑父迫切地希望中国和中国艺术的改变。高剑父创立岭南画派与中国民主革命同步,其反映现实和表现现实,不仅是对革新精神的体现,反之对近现代艺术与社会的研究也是宝贵的资源和极佳的研究对象。

  在山水画中注重用水彩技法渲染背景,表现水气、天色等;在造型上力求生动逼真、追求与日常视觉经验相契合的写实效果……高剑父在绘画上大胆创新,但不可避免陷入由于时代发展和绘画材料的局限性而带来的窠臼之中。焦点、透视、光影……这些西方绘画的典型技巧是传统中国画没有的,而对于处于当时时代浪潮中的高剑父而言,这些正是能够加之于中国画中,一洗清朝以来崇尚四王、极力复古拟古的风气,形成轰轰烈烈、充满朝气的“国画革命”的重要动力。高剑父期待着中国画通过变革,成为能与西方绘画抗衡的“新的现代的国画”,希望使这种新国画成为“世界的绘画”。人们不难理解,尽管经历了“抄袭西洋画、日本画”“不伦不类”等严厉的批评,高剑父等人始终秉承着自己的艺术理念,全情投入这场长达数年的艺术试验中,与其说艺术发展的需要,更不如视为时代的渴求。勇气、毅力以及对中华之崛起的急迫期待,是岭南画派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以“折衷中西”打破传统国画格局,以“融汇古今”传达写意升华,最早提出“新文人画”理念,最终归于传统又非照搬古人。高剑父的博大、开放、包容传承至今,是后代的岭南画家一脉相承的创新源泉,也是岭南画派影响当下的内在原因。

  为社会而艺术

  从“回家心切”到助力抗疫、扶持教育……岭南画派从亟须改革的大时代走向了国际影响力、艺术成就更加深远的和平年代

  “艺术品是有文献价值的。”李琰向《南方》杂志记者说道。在抗战时期,中国许多画家不仅用画笔记录下抗战中的家国变化,还投身于抗战之中。1940年1月,关山月在澳门举办了生平第一次个人画展。关山月以大幅绘画的形式描绘了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其中的《从城市撤退》(长卷)和《三灶岛外所见》《渔民之劫》,是关山月亲历其境的义愤之作。这些运用传统中国画材料绘制的作品,如同其老师大胆突破的表现手法,关山月在这些作品中不仅赋予画面丰富的叙事性,还运用了大量富于视觉冲击力的线条笔触,真实地再现了触目惊心的现实场景。

  作为“画坛黄埔”,从春睡画院走出的关山月、黎雄才、方人定、卢传远、杨善深、黄独峰……无一不继承了老师的衣钵,极力用画作反映社会变化并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寻找创新的道路。

  从这种意义上看,创新亦是中国画的传统,更是岭南画派的传统,对“新”的讨论和试验、对社会的观察与记录以及切身投入社会关切的实际行动从未中断过。“特别具有家国情怀,是岭南画派不同于别的画派的地方。”李琰说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剑父纪念馆联动岭南画派画家及其家人后代发起了多次捐款捐物活动。许多旅居海外的岭南画家,自发义卖、捐助等,支援祖国和家乡的抗疫工作。李琰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在以往高剑父纪念馆举办的“回家—港澳台及海外画家联展”活动中,当大家不由自主合唱起《我的中国心》时,总有老艺术家默默流泪,感怀不已。“疫情期间的倡议得到很多画家的支持,我内心非常感动。”他说。

  “我从高剑父家人和学生身上学到了岭南精神。”李琰说道。1988年,高剑父遗孀翁芝和高剑父长女高励华、儿子高励节将广州盘福路春睡画院原址房产捐献给广州市人民政府,建立高剑父纪念馆,他们还将2000多页高剑父作品、诗文集、写生册等文物一并无偿捐赠。2002年,翁芝女士又将所藏的全部作品无偿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在多年的交往中,李琰曾被这样一个细节打动。有一年夏日,高励节带着女儿、外孙来到高剑父纪念馆,由于比下午约定时间来得早,怕打扰工作人员休息,就在附近吃完肠粉默默等待了一中午。“小时候,爸爸常给我说,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也不要给我们这个本来很苦的国家添麻烦。”高励节深深记住父亲的教导,更是身体力行。而李琰回忆起扶着耄耋之年的岭南画派第三代传承者欧豪年,陪伴他坚持走完崎岖的山路,跪拜恩师“二高一陈”中的高剑父之弟高奇峰之墓的经历,无人不为欧豪年那句“只要站得起,就能跪得下”的心声表露而动容。

  从“回家心切”到助力抗疫、扶持教育……岭南画派从亟须改革的大时代走向了国际影响力、艺术成就更加深远的和平年代。一代代艺术家成长起来,一幅幅艺术作品中的色彩与表现也愈加丰富。回顾壮丽的历史,人们不仅追问,前人到底留下了什么?也许答案就正如高剑父所言:“时代的车轮不断地发动着、旋转着,今日改革了,创作了,不久也许就会陈旧了。又有新方法、新理论出现了,那时又从而改革之,创造之,是在永远地革命,永远地创作。我以为一切事物都是唯有如此才能永远地进化的。”

  据悉,广州艺术博物院将携手高剑父纪念馆,将“倚剑丹青—岭南爱国名画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展开,将岭南画派的爱国精神更全面、更广泛地推广与发扬。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