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模式特点与完善路径

2020-08-04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韩永辉 麦炜坤

  ◎韩永辉(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导、珠江学者、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麦炜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责编/殷立飞

  40年前,改革春风席卷岭南,开放大潮始涌珠江,经济特区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在对外开放大道上昂首出发。40年来,经济特区牢记党中央赋予的重要使命,高举对外开放大旗,当好改革排头兵、种好开放试验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模式特点,走出了一条踏实的道路。本文总结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五个特点,并提出五条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完善路径。

  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模式特点

  始终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党始终发挥着“主心骨”和“掌舵人”的核心作用,引领经济特区在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的大流中沿着正确的方向砥砺前行。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经济特区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有力的鼓舞,从经济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到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一锤定音,从经济特区“要不要继续办下去”到中央明确提出“三个不变”方针,再到习近平总书记铿锵宣示“经济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每当经济特区处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党的领导如定海神针、中流砥柱,为特区指明方向,确保特区始终沿着正确道路阔步前进。

  始终坚持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经济特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所取得深刻而又重要的经验特点。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探索完善开放新模式、改革新路径的历程是经济特区最为光辉且闪耀的名片。从最开始通过抓住中央给予的政策优势,大力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并将此推广到公共设施建设领域,探索出了“以路养路”“以电养电”的新模式;到主动成为展示对外开放成果的窗口,举办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交流会,邀请其他国家来访考察,吸纳国外优秀经验,不断优化改革模式、扩大开放领域;再到投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经济特区不仅实现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伟大转变,同时还摸索出了借力湾区出海的新模式,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新时代对外开放新局面。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方向。坚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特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对外开放的决定,经济特区开始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成为引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试验田与转折点。在艰辛而短暂的开放历程中,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方向,在社会主义的框架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与港澳资本合作合营,考察借鉴欧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一片能够培育民营企业茁壮成长的优良土壤,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新力,为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树立了典范。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敢于打破思想藩篱、吸收先进经验,不断从自身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经济特区的另一重要特征。开放伊始,特区建设者摆脱了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建立经济特区的思想桎梏,在无迹可循的情况下踏入计划经济的“禁区”,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在探索市场经济开放的过程中“杀出一条血路”。后来,特区人突破姓“社”姓“资”的观念束缚,与港澳资本合作兴办工厂,引入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的兴盛局面,逐步填补基础设施落后的短板。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盼望下,经济特区以更加开放的眼光看待对外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系统性、时代性问题,继续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对外开放。

  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路径探索相衔接。顶层设计为特区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路径探索为特区发展闯出了一条好路,经济特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路径探索相衔接。40年来,经济特区在完善开放体制的顶层设计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目标为引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减免商品流通关税、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外资流入门槛。同时,经济特区大刀阔斧进行商事改革,简化货物通关手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负面清单制度,不断完善制度设计的实施路径,将开放体制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有机衔接,由上至下极大提高了开放效率,扩大了开放规模。

  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完善路径

  大力推动落实准入负面清单模式。大力推动落实市场准入清单模式和信息公开机制,持续压缩清单事项,破除各类隐性障碍,最大程度实现准入环节便利化。同时,建立健全与市场准入清单制度相适应的准入机制和审批体制。逐步放开对清单外事项的管控,做到由市场主体依法自主决定,规范对清单内事项审批权责和标准,优化审批流程,不断加快建立统一的网上联合审批监管平台、探索实行承诺式准入等方式,并强化落实告知性备案、准入信息公示等配套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推进简化商事主体注册手续。持续简化商事主体注册登记手续,不断探索对外商投资企业推行准入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行商事主体登记“全程电子化”,并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数据互通、结果互认。此外,在吸引外商的同时遵循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原则,适度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降低准入门槛,辅以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将特区内注册便利的优势进一步放大,配合“先证后照”的办事模式,打造成为全国社会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高地。

  提质提效人才交流引入便利化服务。人才是特区发展的创新动力和源泉。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搭台、社会参与,服务先行、有机衔接”的原则,出台一系列促进境内外各类人才交流、引入的政策措施,不断拓宽对外开放交流渠道。不断深化人才强区、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各类人才交流、引进措施,对科技创新人才进行高额奖励,提供租赁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多种服务,通过最完善的人才交流服务、最便利的人才流动环境和最优良的人才引入机制聚才、留才、育才、用才,为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不断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建设国际性对外开放高地的重要支撑,经济特区发展需持续提高基础设施的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放宽港珠澳大桥的通行标准,让港珠澳大桥能够更好地发挥互联互通的作用;加快深中通道建设,尽快畅通珠江两岸交通联系;持续探索琼州海峡跨海隧道建设的可行性,为充分增强海南经济特区与内陆地区联系保留可能。

  有序推动金融、电信等领域对外开放。经济特区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目前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金融、电信、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尚处起步阶段,建议不断加强经济特区在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参与金融业发展;在特区探索进一步放宽电信产业外资准入,试点允许外资在特区内进行电信运营;推动医疗、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在特区内进一步开放,助推经济特区成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高地。

  40年前,党中央关于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定宛如一声春雷在神州大地响起;40年后,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如春风般吹拂中华。弹指一挥间,经济特区已然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历史变革的缩影和世界观察中国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在中国探索对外开放的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特区肩负着更重大的使命与责任,同时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因此,要继续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把对外开放的伟大事业干出特色、干出成效,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注入鲜活动力。

  [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项目(GD20SQ01)阶段成果]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