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他用仁心仁术诠释“一次援疆路,一生援疆情”

2020-08-17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卢志科

  ◎《南方》杂志记者/卢志科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刘树强

  近几个月来,对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刘加军教授来说,度过了一段紧张而充实的战疫时间。在他承担的多项战疫任务中,有一项工作尤为特别: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对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血液科进行工作指导。

  一次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刘加军从医生涯的一段精彩剪影。30多年来,凭借对医术的努力钻研,刘加军成为国内血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凭借对医德的不懈坚守,他在自己的从医之路上写就一个个令人感佩的故事。

  学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

  “学医是一段不容易的经历,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刘加军介绍,20世纪80年代,自己在高考之后,选择报考了医学专业。从那时起,他就将当一个好医生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求学不易,医学理论课的学习复杂而琐碎,面对堆积如山的课本、数之不尽的考试,刘加军凭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成为医学院的佼佼者。

  血液病是一种常见性、多发性的疾病,但一直以来对血液病的研究却存在不足,直到上个世纪末,很多医院甚至都还没有建立血液科。而与此同时,血液病的发病率却一直在上升,这让血液科成为一个新兴学科。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将血液科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自从踏上临床岗位以来,刘加军从没有停止过积累和学习,他从基础做起,踏踏实实为病人看病,真真切切为病人着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血液科医生。2006年,刘加军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学者。

  填补喀什地区血液科空白

  2011年3月,刘加军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援疆号召,赴新疆喀地一院执行援疆任务。

  刘加军回忆,来到新疆之后,当时的喀地一院血液科只有一名汉族医生,5张床位,还有两名刚刚调去血液科的维吾尔族医生。为了提高血液科业务水平,他经常利用晚上时间上课,把自己潜心总结出来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科里的医生。援疆期间,刘加军还主持编著了维汉双语《简明血液病学》,这是全国唯一的维汉双语简明血液病学教材。

  2012年,在喀地一院顺利完成一年半援疆工作,按照计划可以回到广州的刘加军,却选择了留在新疆,再干一年半。“第一批援疆工作结束的时候,科室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发展势头正好。我如果走了,我怕它的发展会停下来,这对病人、对医院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刘加军说。

  援疆三年间,在刘加军的努力下,喀地一院血液科变成一个有12名医生、60张床位、配备医教研梯队的大科室。2014年,刘加军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广东省第七批优秀援疆干部,荣立援疆二等功。

  医德医术成为他心中最伟大的坚持

  “医身心,治病患,时光荏苒三十年。疾未央,医道漫,坎坎坷坷如尘烟。听诊器,手术钳,医术医德刻心田。医教研,莫等闲,且盼来日谱新篇。”这是刘加军写的一首评价自己的诗,也是这位从医三十余载的医者心中最伟大的坚持。

  刘加军生活节俭,可每当病人经济有困难时,他就毫不犹豫地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一位来自四川的民工因血小板缺少性紫癜四处求医未果,慕名找到刘加军教授。因为治疗费用昂贵,他很快花光了积蓄。刘加军得知后,将自己当月补助的2000元悉数捐给了患者,并且号召科室同事一起为病人排忧解难。病人出院时连回家的路费都无力支付,刘加军主动掏出600元塞给这位民工兄弟。

  “你的医术好,才会有病人信任你,来找你看病。倘若你没有医德,对病人冷漠,把病人分等次,那你也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刘加军说,医学不仅是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科学,医学更是人学。一个好医生,需具备较强的同理心。“病人有什么困难时,自己力所能及地帮助一点。对病人来说,换回的可能就是生命。”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