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考题——政府如何当好导演和裁判

2020-09-14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影子

  地方党委和政府当好导演和裁判,走出大包大揽的思维方式,引导村民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本文责编∕蒋玉

  南粤乡村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如何开展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依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看农民,也看政府。如果一些地方基层党委政府强势介入农村的自治事务,乡村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势必难以走出大包大揽的思维方式;倘若地方上不能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调动农民主体的力量,农民参与不进来,其积极性自然就发挥不出来。

  如何激发村民的首创精神和内生动力,让村民参与到村庄风貌建设之中,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南方》杂志记者深入多地调研后发现,这个问题恰恰是农村建设“从风貌走向风华”的背后关键之问。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管理制度

  《南方》杂志记者调研时发现,在村貌提升工作中,一些地市的村庄规划尚未真正实现全覆盖,村庄建设及风貌管控缺乏技术指导。一些市(区)对村庄自建房报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部分镇街的报建手续繁琐,报建成本相对较高,导致部分村民缺乏申请乡村规划许可证的积极性,报建制度等相关程序还有待完善。还有农村生产方式没有根本的转变,土地的流转存在一定的难度,村容村貌建设难以规划,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村委会)、村民的积极性。

  对此,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赖作卿教授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客观反映,不是单一的生产、技术或经济问题,蕴含价值判断、财富理念和乡村治理方式更新,具有代表性,很接地气。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对照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透过复杂的现象,牵住“牛鼻子”。总体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原则,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激发村民的首创精神和内生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赖作卿还指出,美丽的村容村貌、舒适的环境也是价值追求。由于缺少政策宣传和村庄风貌规划的沟通,对村容村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尚未珍惜重视,一些地市的村庄规划尚未真正实现全覆盖,各方利益诉求得不到表达,往往是蛮横的、有钱的村民违章建房屋,超高、超层数、超面积现象较多。按照党中央要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的要求,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完善住房报建制度、简化报建手续,依法、依规办事,为村民做好服务。我省广大乡村,经过前一阶段“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为村庄建设拓展了土地空间。如何创造政策空间和方案,用好乡村宝贵的土地资源,提升村民的福利水平,必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创新创意上做好文章,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大力促进乡村振兴。

  尊重创新力量——强化技术引导

  《南方》杂志记者走访时发现,开平塘口镇有一个青年社区“塘口空间”,开展各类有利于乡村建设的活动与项目,带动整个社区共同发展,达到活化社区的效果。同时,塘口镇党委、镇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力度和发展空间,对于青年社区的想法和建议会积极反馈、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这种尊重创新力量的氛围,让人才愿意来,也留得住。

  赖作卿认为这种现象说明:一是青年空间坚持党建引领;二是乡村治理需要对新生力量开放包容;三是现在农村的许多工作需要创新创意,没有现成答案,不能照抄照搬。青年是最有活力的群体,通过这种新模式集思广益,沟通各方的利益诉求,能够减少工作阻力。赖作卿指出,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对青年空间的创意进一步完善,导入外部资源,把乡村工作做得更好。这也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体现,应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工作方式。

  值得高兴的是,塘口镇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自己的步伐。从塘口青创基地到江门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都是“党建+设计”的助力成果,在这个模式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力量汇聚到塘口镇,形成了独具韵味的岭南侨乡风貌特色。

  和塘口镇一样幸运的还有众多村庄,在村庄规划中有着充分的技术指导,有着完整的设计体系。但与此同时,还有相当部分村落是缺乏这一引导的,所以需要省市出台相关的技术支撑文件,让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成为一种常态。

  积累管理智慧——干部观念转变

  乡村风貌的提升不是简单的农房管控,也不只是通过“三清三拆”就能一步到位的,更多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自身的学习提升,更好地融合各界力量,共同发力这一事业。

  《南方》杂志记者在走访肇庆市怀集具蓝钟镇了解到,有的村庄常年是留守老人、孩子居多的,对于人居环境的认识有限。为激发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当地干部花了心思,镇政府采取流动红旗的奖励形式,两周评比轮换一次,大大提高了村民参与的动力。

  在乳源县东坪镇新村(雕子塘),《南方》杂志记者见到另一种尝试和摸索。一开始村民们对于村干部的理解停留在“讲政策”阶段,见面或许还带有几分“不爱听”的情绪。“我们开始在村里建舞蹈队,大家很害羞。后来我们给每支队伍设立一定的活动经费,给大家充分的鼓励。”村支书赵云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现在这些舞蹈队活跃在村里、县里,甚至还被派出去表演。

  这些改变不仅在文艺活动中,与之相随的是更多的“被理解”。村民们遇到村干部不再躲,还会主动上前了解近期村里的情况。在春风化雨中,基层工作被落实,各种防疫知识被传播,村庄在和谐的氛围中散发着自己的美丽。

  如何激发村民的首创精神和内生动力,让村民参与到村庄风貌建设之中,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赖作卿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典型示范,地方党委和政府当好导演和裁判,走出大包大揽的思维方式,激励基层干部率领村民“比学赶帮超”,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建设富裕、美丽家园。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