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传统味道在当下

2020-09-14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影子

  村庄在复苏,创作活力不断被激发,更高水平、更接地气的专业团队不断成为新的力量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通讯员∕谢元春 汪雪 发自江门

  ◎本文责编∕蒋玉

  三伏天,南粤暑热难耐。夜色降临,位于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的村民们有了纳凉、散步的好去处——后珠玑巷纪念广场。这是近年“三清三拆三整治”中的成果。若是白天,广场是举办村里大小活动甚至寻“根”活动的重要场地。一旁昔日的烂水塘早已变了模样,一汪碧水掩映其中。

  走过一旁313岁的罗氏宗祠,沿着明代建成的青石板路,便走上了穿村而过的千年古驿道。抬头间,沿隐龙山而建的清代老房错落有致,通衢之间,别有洞天。又到了山稔子熟了的季节,村民们采摘回,晒在竹篮里,承载了多少江门人的记忆。

  近日,临近村口的缘贵苑民宿获颁江门市蓬江区首张民宿登记证照,古民居开门迎客,村里的锣鼓舞狮队前来祝贺,好不热闹。这是江门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美丽经济的缩影。

  2018年,江门市制定了《江门市区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深入挖掘梳理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通过西江、江门水道等水系的串联,打造西江光伏儒家文化区和宋朝皇族忠义文化区。而今,江门乡村是什么模样?对其他地方的风貌建设有什么启发?带着这份思考和关注,《南方》杂志记者进行了走访。

  重文脉——打造悠悠古韵

  “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家,历险际间尝独任;开基底,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万千百世,支流别派尽同源”。进入良溪村的公路两侧,墙壁上的巨幅彩绘讲述了南宋时罗贵率众南迁的历史,让村民和游客们更直观地了解其中的艰辛和开拓进取精神。

  据史书记载,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罗贵带领36姓共97户,携妻带子,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良溪村安家落户,并进一步繁衍世世代代子孙。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这是南宋时期以罗贵为代表的中原人南迁南雄珠玑巷后,又进而迁移珠江三角洲乃至海外的中转站或中转地。因此,岭南文化研究会专家称之为“后珠玑巷”。

  每年清明前后,近5万来自珠三角各地、港澳地区乃至国外的罗氏后裔来到良溪古村拜祭祖先,不但加深了移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感情和家园归属感,更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力和凝聚力,这也成为良溪村一个隆重活动。罗贵率众南迁故事也于2018年被列入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和良溪村的移民历史相似又不尽同的是相距半个多小时车程的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当地党委政府重视源氏源流、鲜卑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霄南村由霄乡和南安两个村合并而成,其中霄乡有740多年历史,村民以源姓居多。史料记载,这一源氏始于北魏鲜卑人源贺,起源于大兴安岭林海雪原。灰瓦青砖,麻石巷道,悠然宁静,步入古村,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北方民族代代融合的历史。

  霄南村内有多个源公祠,它们近水而建,端庄、古朴。“华冑开东粤,明禋祀北平”,乐隐源公祠门口的金字对联反映了源氏南迁至此的历史源流。近些年,围绕这一文化,龙口镇、霄南村委会共投资30万元,财政奖补209万元,将闲置的霄南小学打造成霄南鲜卑民俗文化馆。龙口镇文体中心主任吕美仪告诉《南方》杂志记者,霄南村这些鲜卑族南迁信息的整理之细、收集之广,一度让青海、甘肃的同族感到惊叹。

  同时,为纪念源贺,进一步弘扬源氏家风,把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相结合,龙口镇积极筹集资金,投入400多万元,在民俗文化馆旁建立源贺文化公园。

  据了解,霄南村着力打造鲜卑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仅2019年龙口镇第三届鲜卑文化牛肉美食节就吸引了逾万名游客前来品尝美食,体验民俗风情。

  重规划——村容村貌提升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更好地成为旅游资源?江门各地在探索。

  “我姓李,可以叫我阿莲。”霄南村的志愿者李阿姨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她是隔壁镇的人,但每天早上总会提早到。“我觉得这个村子空气特别好,还有人的态度都很和善。我也去过很多旅游景点,但是这里全是青石板,尤其干净,古色古香,很舒服。”李阿姨还提到工作时听村民说起的故事:“一个村民的曾祖父告诉他们,石板路有的2块、有的4块,这都是有讲究的。在古时,捐石板就如同现在捐建水泥路了。”

  吕美仪介绍,经过“三清三拆三整治”,整治出来的空地,村委会打造出具有鲜卑族特色及源氏家风家训元素的文化广场。2018年以来,全村共拆除乱搭建、违章建筑107处,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堆积垃圾重量超过1600多吨。

  建设美丽乡村,整治村容村貌。2019年霄南村共投入各级资金800多万元,开展“五化”大行动,建成东门公园,霄南村史民俗文化馆、源吉林(源广和)甘和茶展馆、星级旅游公厕、“冰心奖”儿童图书馆等一批设施,建设成为鹤山市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良好家风家训示范点。

  2008年,良溪村获评首批“广东省古村落”,2010年入选省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我们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良溪村村支书罗志光告诉记者,这些荣誉离不开村庄发展过程中对古韵的梳理和保护,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尤其注重保护作为明清古村落代表和后珠玑巷文化基地的岭南传统人文风貌。凡涉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实施,避免发生破坏和影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建设行为。

  2015年,江门市蓬江区人民政府委托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了《江门市良溪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013—2020)》并逐级上报,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后,棠下镇重点对良溪村历史文化建筑物进行保护性修葺及加固。

  为了有计划稳步推进良溪村升级改造,棠下镇在江门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先后委托广东泉林旅游公司、五邑大学规划设计院对良溪村充分实地研究后进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方案共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基础提升,乡村美化的初步成效已在2019年6月底完成;第二个阶段从今年到2022年,重在启动溯源计划,实现文化振兴;第三个阶段计划到2025年完成,实现文旅产业联动。

  “党建+设计”——激发乡村活力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中,包括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的江门三个村上榜。

  强亚村委会下辖的自力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自力村碉楼群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自力村继续向前走一小段距离,就到达了同属于强亚村委会的祖宅村,燧成楼、文园、文调楼、羡成楼这些文物遗迹同样吸引着游客们的关注。路口现代设计感十足的强亚村党建中心吸引了游客纷纷拍照,同样吸引游客打卡的还有一间旅游厕所,近日荣获2020年度世界景观建筑奖最佳小建筑,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材料都是“三清三拆三整治”中变废为宝而修建的。

  再往里继续走,在天下粮仓5号仓,记者见到了“七夕等墟”创意市集活动。除了50个工艺品、农产品、美食等各色摊位,游客们在这里还能体验到鹊桥流水、许愿河灯、慕仙秧林等七夕民俗环节。夜色来临,灯光、音乐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给古老的村庄带来新的生气。今年已经是“塘口空间”和塘口镇政府联手举办的第三届,在疫情的背景下,人数反而呈现逆增长,三天三夜的活动吸引了近5万人次游客。

  设计元素的注入,活化了村落,这离不开塘口镇党委、镇政府对于设计力量的重视和维护。在塘口社区,《南方》杂志记者见到了根植于此的“塘口空间”创始人之一、90后青年李继津和他的团队。6年前他们走入塘口,用自己的方式让萧条的村落慢慢恢复了生机。

  李继津毕业于五邑大学建筑学系,早年的乡野调查让他对塘口有了更深的了解,“怎么样跟村民打好交道,跟村民沟通好,怎么样能够带动村民去参与这些事情,我们都有思考。乡村未来的发展、乡村要振兴,其实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李继津表示,团队热心于乡村发展,这些年的很多想法都得到了镇里的大力支持,通过开展各类有利于乡村建设的活动与项目,更多地带动周边的村民参与并实现创收,带动整个社区的共同发展,最终达到活化塘口社区的目的。他们也希望可以吸收更多国内外青年共同参与乡村活化,让开平的乡村更加国际化、多元化。

  在距离“塘口空间”不远的工地上,记者看,江门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的设计效果图。再走不到50米,就到了塘口青创基地—— 一栋二次设计的老楼。8月底这里刚刚举办了以“顺流逆流——唤醒乡村内生力”为主题的在地创生论坛,“社区设计与营造”“文创产业赋能”“乡村未来该往何处”是分设的主题。

  据了解,塘口镇党委、镇政府引入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镇域乡村振兴规划—示范片规划设计—跟踪项目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下乡服务,形成了政府—村—企业—专业团队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系统地推进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工作。

  村庄在复苏,创作活力不断被激发,更高水平、更接地气的专业团队不断成为新的力量。这是塘口镇设计下乡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及江门市、开平市住建管理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党建+设计下乡”模式带动,塘口镇初步实现了高水平的乡村建设,形成了较好的岭南侨乡乡村风貌特色。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