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统筹粤港澳大湾区和经济特区建设 引领推进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

2020-09-27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曹达华

  ◎曹达华(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本文责编∕李焱鑫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关键之年。经济特区40年的改革开放孕育并催生了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建设支撑并拓展了经济特区的新定位、新内涵。新形势下,应充分把握经济特区和大湾区重大战略叠加的机遇期,发挥互促互进优势,统筹协调一体推进,在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进程中更好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为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出新贡献。

  经济特区引领改革开放并孕育催生大湾区

  从经济特区到粤港澳大湾区,见证着广东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创办经济特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重塑了我国的经济地理版图,也为大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者有着清晰的空间关系、连接关系、使命关系。

  经济特区与大湾区的空间关系:从点的先行先试到群的协同发展。经济特区设立之初作为东南沿海的“点”,定向向港澳台地区试探性开放。特区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后,国家又批准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实行特殊政策,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一条“线”,进而进一步拓展为包含东部、中部、西部全域的“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出台,大力推动城市群建设。从区域视角梳理,中国改革开放呈现清晰的空间逻辑脉络:从点出发,串点成线,拉线成面,聚面成群。经济特区就是出发的“点”,大湾区就是汇聚的“群”,制度创新和探索发展的内在逻辑一脉相承。

  经济特区与大湾区的连接关系:从单向试验探路到多向融通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得益于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经济特区通过引入港澳的生产要素和管理经验迅速发展。同时,港澳也借助内地广阔市场进行制造业转移和贸易转口成功转型。港澳与珠三角在市场力量驱动下形成的“前店后厂”模式,促使各方逐渐成为经济利益紧密互惠的共同体。当今全球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城市及其所在城市群之间的综合竞争。随着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粤港澳城市群进入湾区融通发展时代,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合作质变为网络式多向融通发展,逐步实现粤港澳三地物理上、制度上、心理上的全面融通。

  经济特区与大湾区的使命关系:从城的试验示范到区的互利共赢。经济特区的使命在于做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探索国家繁荣富强之路;大湾区的使命在于推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实践。经济特区的发力点是城市,注重试验价值和示范作用,大湾区的发力点是区域,注重城市间的协同合作、互利共赢和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大湾区既有经济特区40年发展积累的雄厚“存量”,成为粤港澳合作的基础;又需要大力发掘“增量”,在协同发掘“增量”过程中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利用做大“增量”来舒缓和解决港澳长期存在的问题。

  大湾区支撑并拓展新时代经济特区新定位新内涵

  从“一马当先”到“万马奔腾”,从“五星耀眼”到“群星灿烂”,经济特区肩负着如何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上办得更好、办出水平的时代重任,要更好践行新时代赋予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的历史使命,再创特区发展新优势。

  战略赋能:大湾区建设为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三年来,在大湾区建设重大国家战略牵引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基础设施等重要规划,商务、金融支持大湾区建设等重要文件,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等重大政策在大湾区先行先试,为区域改革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澎湃动力。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不仅承担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大湾区政策落地实施发挥效果的重点地区。经济特区得益于大湾区国家战略赋能,拓展延伸创新政策,提升带动港深、澳珠两个极点城市能级量级,为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制度赋能:大湾区建设为经济特区改革创新增添新优势。经济特区要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必须激发新动能,打造新平台。大湾区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独特条件,表面上“两制”的差异是瓶颈掣肘,但处理好了恰恰能够为经济特区改革创新增添新优势。依托大湾区建设,内地与港澳两种制度规则体系可通过有机组合和相互借鉴,在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制度复合体,发挥“两制”之利实现制度组合创新、集成创新,充分激发改革动力活力。

  要素赋能:大湾区建设为经济特区开放发展注入新动力。大湾区建设重在规则相互衔接。大湾区建设战略实施以来,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大力破除三地要素自由流动障碍,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密切各方面联系。通关便利方面,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实现“一地两检”。人才流动方面,不断推动医师、建筑师、导游等专业领域资格互认。资金跨境方面,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中央、省、市科研项目财政资金顺利跨境拨付港澳。同时,借助港澳便利助力经济特区开拓国际市场,开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便捷通道。

  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统筹推进大湾区建设和经济特区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广东要牢牢抓住实施重大战略的历史机遇,充分释放经济特区和大湾区利好叠加带来的“化学效应”“乘数效应”,通过“面”上推进和“点”上突破,统筹推动大湾区和经济特区建设。

  适应改革逻辑之变,深化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统筹推进大湾区建设和经济特区发展,必须强化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严格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继续以具体问题为导向进行基层探索创新,对于任务明确、路径清晰的改革事项,坚决落实国家部署。另一方面,要在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围绕中心工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胆创新,特别是要把改革探索的重点聚焦到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上来,推动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突破。

  适应制度开放之变,以重大平台建设为载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大湾区、经济特区的重要目标是进一步推进与港澳的开放资源融合、开放优势互补、开放举措联动,把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前海、横琴等发展平台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载体。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重点是建立健全深度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重点是构建粤澳双方共商共建共管的体制机制,优化“分线管理”政策,创新跨境金融监管,通过制度的集成创新、集成衔接打造与国际规则高度衔接的营商环境。

  适应新旧动能之变,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在大湾区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二是聚焦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依托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深圳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三是谋划在珠江西岸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化产业集群和重大产业项目,全面融入全球产业和创新链条,积极对接珠江口东岸产业拓展转移,培育大湾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适应区域重塑之变,以区域一体化提升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水平。提升大湾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水平,关键在以高质量的一体化促进要素在湾区内部低成本、高效便捷流动。一是抓紧推进“湾区通”工程,在交通、通信、社保等重点领域率先推出一批政策互通事项,带动三地规则衔接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充分释放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效应,进一步完善广深核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化高水平互动发展。三是推动珠三角深度一体化发展,全力落实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适应港澳局势之变,以民生领域相互融通提升港澳居民的获得感认同感。要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积极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助力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落实好中央出台的惠港惠澳政策,聚焦医疗卫生、应急协作、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融通发展,研究更多港澳社会期待的务实举措。二是着力发挥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示范作用,做好粤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丰富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三是聚焦港澳青少年、基层民众等重点群体,找准着力点,出台实施民众关心期待的政策措施,建设好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就业基地,切实提升港澳居民的获得感。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