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重塑经济发展新优势

2020-09-27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郭万达 廖令鹏

  ◎郭万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廖令鹏[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党办主任]

  ◎本文责编/刘龙飞

  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提高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要以新发展格局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以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支撑双循环畅通,重塑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构筑“安全可靠有韧性、动态平衡有活力”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我国是世界制造中心,在参与国际合作分工的过程中,形成了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业门类,有机地嵌入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了显著的综合配套优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动荡,国际贸易疲弱,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严重冲击了全球既有的产业链供应链,对我国的产业链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

  我们以往面向国际大循环,外贸出口比重高,且“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这是全球化分工的结果,我们也分享了这个红利。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近30%,但制造业发展受制于全球产业链的原有分工,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我国大部分则在中低端,质量一直不是很高,很多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都要靠进口。同时,由于国内成本不断上涨,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的迹象,我国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外迁到低成本的新兴工业国家,产业链上下游也纷纷跟随外迁,对我们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自主性和完整性构成潜在威胁。

  新发展格局为我国传统优势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传统优势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经济社会的大底盘,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齐全的配套能力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基点是我国超大规模、多层次、多元化的内需市场,这就给传统优势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创造了条件。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水平,扩大和提升消费水平,其核心是扫除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淤点和堵点,促进国内各个环节、各个产业、各个部门、各个区域之间的畅通,国内与国外的经济联通,提高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达到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这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中保持战略定力,重新构建安全可靠、富有弹性和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以新发展格局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升级,就是要抓住当前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用数字化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沃尔玛通过数字化成功改造传统零售仓储业务实现新的发展;大型工业制造企业富士康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智能技术构建工业互联网,打造“灯塔工厂”;淘宝通过建立“互联网+数字化”制造平台,建立了高效率、小批量、定制化的新兴制造模式,这些都是数字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典范。以数字化赋能传统优势产业,就是把数字技术有机地融入研发设计、物流供应、生产制造、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促进产业线上线下循环。

  以新发展格局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升级,意味着我们仍然要坚持开放,在开放中升级传统优势制造业。发达国家推行制造业回流,建立本土化、区域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既有政治影响因素、安全风险考虑,也有跨国企业自身发展的原因。大部分的跨国公司仍然看好中国市场,他们不是要离开中国,而是实行“中国+1”策略,分散投资风险。在此背景下,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坚持更高水平的开放,以日益增长的内需市场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黏性,支持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本地化战略提供就近配套,鼓励支持本地企业提升专业能力,巩固我国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些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短板弱项和“卡脖子”问题也非常明显,比如芯片、操作系统、核心算法缺乏,导致信息通信、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领域难以快速形成高精尖水平,呼吸机、ECMO机等医疗器械的关键核心零件都在欧美等国,国产替代的道路比较漫长,等等。

  以新发展格局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否则双循环仍将出现更多的“堵点”“断点”,或者只能在低水平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中,我国将围绕庞大的新需求,丰富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为导向,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将推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以新发展格局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要坚持需求导向,抓紧推进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前沿技术。面向国内需求,包括产业部门的需求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抓紧推动那些有迫切需求,同时能够快速突破的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化效率,在区域内、部门内、产业内实现突破,率先形成双循环的格局,引领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系统性大循环。

  以新发展格局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要加强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我国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制度、技术、人才、产业、知识产权等构成的综合性科技创新生态,要在双循环中把这个生态进一步丰富起来,要推动科技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加大政府公共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项目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平台的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束缚科研人员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

  促进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产业基础能力是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经过40多年发展,我国建立了一大批综合性、系统性产业基础设施,涵盖大学、实验室、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创平台,园区、孵化器、双创空间等产业载体,开发区、自贸区、自贸港等功能区,以及机场、港口、高速公路、高铁等“硬基建”和5G、大数据平台、产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双循环格局将引导优势资源回流,形成“以我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使之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效率迈进。

  一是解决港口、铁路、公路基础设施连接短板,形成连接度高的物流网络和综合交通体系,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优势产业集群中加快新基建研发生产,推动先进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大力发展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建立数字平台,发展平台经济。

  二是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从源头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产业链供应链向现代高水平迈进提供动力。我们要建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链,培育创新人才链,形成国内国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知识双循环。加强国内一流大学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强科学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一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科学尖兵;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努力学习世界先进基础科学成果,通过与国外知名大学或实验室合作的方式,引进国外一流科学家和科学资源;面向全球布局基础科学研究机构。

  三是推动制度型开放,提升制度张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探索更高水平的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格局。国家批准建设了一批试验区、自贸区、自贸港,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制度,下一步要结合实际,以改革思维进一步推动制度型开放,加快制度创新应用,以制度创新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痛点和堵点。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