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大南山下的红色什石洋

2021-01-2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陈冰青 林琳

  ◎《南方》杂志记者/陈冰青 林琳 发自揭阳

  ◎本文责编/刘树强

  走过红色长廊、瞻仰五角星雕塑,触摸鲜活浮雕……漫步普宁市什石洋村,浓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

  自2018年以来,普宁市什石洋村全面修缮革命旧址,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0年10月,“广东省红色村党建工程示范点”在什石洋正式挂牌。“我们要牢记开展红色村党建工程建设的初心使命,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潜力,使红色村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党性教育的大课堂、组织生活的主阵地。”普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婷如是说。

  大南山下的红色热土

  什石洋村地处大南山脚下,是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内红色资源丰富,革命历史旧址多达十余处。进入村庄深巷,旧址的巷道房屋外墙已全面粉刷喷绘了彩画。它们见证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带领红四师指战员攻打反动据点,建立普宁县苏维埃政府;徐向前、李富春、邓发、古大存、方方等先后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

  “一个个革命事迹铸就了什石洋的红色印记与红色精神,这里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大南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长军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革命年代,什石洋村民除了为红军送粮送物以外,还帮助他们缝洗衣服,站岗放哨;还有村民积极参与战斗,有的人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1928年,普宁县苏维埃政府在陂沟村成立后,转移到什石洋村的蔡氏辉祖祠办公。1941年,中共普宁县委机关也曾设在什石洋村。这座村庄是当时普宁县重要的革命活动据点之一,成为彭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导革命斗争的重要处所。

  2018年八一建军节,彭湃孙女彭伊娜、古大存之子古延贤伉俪、张英之子张保成、伍晋南女儿伍依丽等红色后代走进普宁大南山革命老区,寻访先辈革命足迹,重温军民鱼水情。“当年,爷爷骑着一匹白马凯旋,受到了大南山乡亲的热情迎接,乡亲们送上柑橘和鸡蛋。这对于当年穷苦的乡亲来说,已经是最珍贵的礼物了。”彭伊娜在参观时动情地说。革命年代共产党人与人民的鱼水深情,由此可见一斑。

  彭伊娜表示,此次来到大南山革命老区,看到爷爷彭湃留下的革命遗迹和文物史料如今仍然保护得很好,她感到很开心。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都是历史的见证,且不可复制,要继续保护好。

  近年来,什石洋村党支部以建设广东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为契机,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红色村建设,按照“一一五一”规划思路,打造出一条“红色道路”、一条红色文化长廊,修缮好五个红色革命旧址和建设起一个“红色阵地”,把什石洋建成具有普宁特色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阵地、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校校外实训基地。

  党建促脱贫攻坚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什石洋,党员干部时刻不忘革命先辈教诲,积极发扬“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主动带头讲好“红色故事”,以身作则,当好红色传承者。

  什石洋村党支部坚持把党员干部当作脱贫攻坚的“先锋队”“主力军”,将勇于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转化为推动什石洋村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我们村开展了‘共产党员挂牌亮户先锋行’活动,以户为单位,在党员家门口醒目位置挂上‘共产党员户’标识牌,增强党员身份认同,擦亮党员底色,提醒我们广大党员在管好‘小家’的同时也要照顾好‘大家’。”村里的党员小蔡自豪地说道。

  此外,村内还积极推行“党支委联系党员、党员包片联系群众”网格化服务机制,通过“1名党员干部+1名普通党员+N名贫困户”联系模式,引导党员干部充当扶贫政策“宣传员”“指导员”“信息员”,逐步形成支部引领精准脱贫,党员带动贫困群众的联动局面。

  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什石洋村完成了引水排灌渠硬底化、路灯亮化、村道绿化等15个工程项目,并对违章建筑物、废弃露天厕所、危房等进行清理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夜幕降临,村口的红色广场华灯映照,村民们一边享受习习凉风,一边欣赏老村新韵。大家唱歌跳舞、有说有笑,热闹的氛围与城市街心花园并无差别。“基础设施的强化升级,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体验和学习到新思想、新文化,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周长军说。

  让红色村走上致富路

  什石洋村位于普宁大南山街道中心,全村人口5800人,约占整个街道人口六分之一,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6亩。单单依靠种植业增收,发展空间相当有限,如何扬长避短、创新发展产业扶贫,成为当地扶贫干部的头等难题。

  清晨,什石洋村农贸市场人流络绎不绝,村民蔡波丰在这里经营了一家鱼档,和家人一起做起生意。相较以往摆地摊,现在每月扣除租金800元后,纯利润多达几千元。对于蔡波丰家来说,不但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2019年顺利摘掉了“贫困帽”。

  据《南方》杂志记者了解,什石洋村原有的公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纯农业经济的基础,使得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生活困苦。“经过多方调研论证,我们发现在什石洋村依靠发展种、养业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脱贫不符合村情实际,见效慢、收益少,而且村民不愿干,村里也不支持。”东莞石龙镇派驻什石洋村第一书记黄景庆说。

  为了让村民安居乐业,终结“穷根”,什石洋村“两委”深入分析该村地理位置以及产业发展方向后,借力东莞帮扶,通过“党支部+项目+贫困户”的模式,建成村农贸市场项目,打造脱贫攻坚新平台。这个曾经落后、无人问津的村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致富出路。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配套红色村景点的农业特色产品,什石洋正逐步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以期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进一步利用这个扶贫“造血”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

  巍巍大南山,猎猎党旗红。以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为抓手,什石洋正将迸发的红色精神,转化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投身推动普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午后斜阳下闲坐的老人,傍晚广场上跳舞的妇女,三坑溪栈道上玩闹的孩子,让乡村成为城镇的花园,城镇成为乡村的厅堂。红色什石洋,未来可期。

  红色词条

  抗日游击队智取枪弹地点——蔡英仕旧屋

  为了解决武器和弹药问题,1945年2月12日晚,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组织了15人的队伍,化装成国民党官兵和挑夫,持伪造的闽粤赣边区剿匪司令部的“提枪令”,急行军来到什石洋村保长蔡英仕家,提取国民党普宁兵团解散时寄放在蔡英仕家里的一批武器弹药。这批枪弹成为抗日游击队的基本武器装备。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