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非遗迎春

2021-02-0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李梦醒

陈文敏在进行广彩创作

  非遗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只是而今,她拥有了更多面貌与展现魅力的舞台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新春寄语

  陈文敏:“传统技艺很复杂,它需要人坐得下来、静得下心、不怕寂寞才行。”

  曾小敏:“粤剧是有生命力的,特有的活力和光彩使得它永远不会停滞不前。”

  马嘉忆:“我以为剪纸可以传承其技,赋予其魂,让年轻一代去记住这门古老的民间手工艺。这也是我无数个岁月坚持在做的事。”

  随着相关教育、传播的推进,人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把老祖宗代代相传的宝贵技艺、审美观念、艺术珍品逐渐带到日常生活中去。与其说,非遗正在迎来更好的时代、更美的春天,不如说,非遗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只是而今,她拥有了更多面貌与展现魅力的舞台。

  大美广彩

  绚烂细腻、清雅大方、小巧玲珑、轻透入里……广彩很难用一两个词来精准形容和概括。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外销瓷”“广东彩”“广州彩瓷”,指广州烧制的彩瓷。这种用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在瓷器面上彩绘纹样图案,经烘烧而成的特色传统工艺品,曾见证广州的近代发展历程。

  广彩中西融汇的风格和技艺也象征着海洋文明的包容与博大。在海外丝路繁盛的年代,千千万万件广彩从匠人的手中诞生,远涉重洋,流入欧洲贵族家庭,成为皇室用品。从那时开始,广州彩瓷就享有了世界皇家彩瓷的美誉。而在广彩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文敏看来,广彩是一生的挚爱,一生的事业。

  “广彩的市场适应性很强,往往是针对客户的需要或者目标客户的需求来设计,进行具体的创作和生产的。”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培锡,从事广彩已40余年,陈文敏于1987年离开广州市彩瓷厂,开始建设自己的彩瓷事业。

  适逢改革开放,陈文敏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为了顺应国内的市场发展和政府对传统技艺匠人的号召,2005年,广彩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始运行,陈文敏的工作重心从工厂业务拓展转移到了广彩工艺的传承与发扬上。

  其间,陈文敏对广彩300年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形态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整理。经过不断的努力,广彩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成功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文敏从不停歇,又开始研究广彩中的古法提炼古彩颜料的工作。“广彩的颜料是矿物加人工,环环相扣,不同的器物因膨胀度、挂着率、熔点的不同,对颜料的使用要求都是不一样的。”陈文敏说道。

  “广彩这门非遗不同于其他项目,它就是在贸易和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它的生产、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陈文敏介绍,通过多年的培育,国内的广彩市场发展越来越好,大湾区的辐射力有很大的作用。“消费能力上升、消费容量也变大。现在,非遗走进家庭生活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非遗传承,似乎是每一个非遗传承人都在担忧的问题。如今,陈文敏的女儿陈韵诗已经回到父亲的广彩厂,创作生产更加符合年轻人审美观的广彩作品。但陈文敏依然对广彩的未来抱有一定的忧虑。

  “广彩的设计、创作、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特别是传统技艺很复杂,它需要人坐得下来、静得下心、不怕寂寞才行。喜欢才不会觉得苦和累,才能坚持下来,取得成绩。”

  还未过年,陈文敏已经开始盘算新一年的工作计划:“新的一年,我打算和女儿共同整理好广彩实践中产生的理论,联合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等高校进行深度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开设固定的研发中心,做好广彩产、学、研的发展路线。”

  不落幕的春班

  “无戏不成年”。春节期间的粤剧演出有它特有的名称—春班戏。“春班戏”是老广过年的重要“年例”之一,尤其是珠三角及粤西地区,都有“过年看大戏”的习俗,过年时若无大戏看,这个年就好像过得不完整。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今年广东粤剧院采取线下演出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为广大戏迷送好戏。2021年春节期间,广东粤剧院精选《梦·红船》《白蛇传·情》等十台戏迷钟爱的剧目,从年初三起一连十天在剧院专门打造的线上直播平台703号直播间播出,剧场的春班演出将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进行,从正月初三到十六,连演十四场。

  2020年10月,网易云音乐与新华社 “声在中国”联合推出非遗音乐纪录微综艺《不曾遗忘的符号》,由节目邀请 GAI 周延、痛仰乐队、马伯骞、Tizzy T 等音乐人,与非遗戏曲剧种传承人盛小云、惠敏莉、曾小敏、周雪峰、刘煜等一起合作碰撞。

  在广州,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曾小敏与Tizzy T 以经典粤剧《帝女花》中的著名唱段展开了跨界的碰撞,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众多歌迷、戏迷到线上围观。非遗曲艺在不少年轻乐迷中实现了“出圈”。

  “为了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今年将进行《红头巾》《山乡风云》等爱国题材的剧目巡演,并推出建党题材粤剧《鸿胜馆》。此外,我们还会继续打造剧场品牌‘周末睇大戏’、每个季度推出‘名家演出周’活动。”曾小敏说。从马师曾、红线女、白驹荣、罗品超、吕玉郎、文觉非等众多老一辈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开创粤剧辉煌,到丁凡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关国华、黄壮谋、小神鹰、曹秀琴、梁耀安、蒋文端、关青、曾小敏等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粤剧院着力继承、保护剧种特色,也不断致力于粤剧的创新与发展。“在2020年末的总结大会上,我们提出院里的九位梅花奖得主、十几位国家一级演员发力传帮带,带好剧院里的青年演员。这样教学相长的方式不仅能够让青年演员快速成长,对成熟阶段的演员进一步提升艺德、艺品、艺术修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粤剧有着与广东精神相同的特质—包容、开放、创新。粤剧是有生命力的,特有的活力和光彩使得它永远不会停滞不前。”在新鲜事物迸发的时代,作为非遗文化的粤剧在新元素的冲击下是否会“变味儿”?曾小敏坚定地说道:“把握住一个度,传承、创新需要相辅相成。”

  从非遗到国潮

  非遗与设计的融合、概念与想法的碰撞,在一场综艺上,人们看到了非遗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2020年12月27日,首档粤港澳大湾区文创综艺《国潮粤品》于珠江频道开播,90后剪纸艺人马嘉忆和她的队友李滢豆、谢瑞姿、邱崇熙、李跃用剪纸的元素创作出了充满巧思的西装文创品,让评委和观众眼前一亮。

  “第一次接触到剪纸,是有一年过年看到家里剪纸主题的新挂历,一下子就被它所吸引。”作为新生代的潮阳籍剪纸艺术家,马嘉忆还记得刚刚接触剪纸艺术的喜悦与冲动。

  “10多年的练习,从最传统的题材及表现手法入手,再一步步从‘潮阳剪纸’过渡到‘剪纸’,两字之差,便是地方剪纸与个人艺术载体的区别。”马嘉忆曾这样用文字讲述自己在剪纸上的成长与蝶变。从小师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剪纸艺术家魏惠君,从传统题材入手,马嘉忆逐渐剪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马嘉忆看来,剪纸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同时剪纸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表达形式。“现在,剪纸不仅成为我自己表达情绪、表达内心的方式,也成为我观察生活、记录时代的一种方式。”随着内心的不断成熟和对世界感受的愈发深刻,马嘉忆的剪纸作品涵盖了众多题材,生成不同的系列。

  2020年夏天,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剪纸兴趣班“线的情绪”中,马嘉忆便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人和事作为剪纸教学的主题,以剪纸的线条表达人们相似的内心感受和情绪。“2020年对于大家来说是很艰难的一年,居家隔离期间,我把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些感受和实际看到的景象用剪纸记录下来。”马嘉忆向记者展示这一系列的剪纸作品,讲述当时创作的内心历程。

  谈及对剪纸的认识和未来的想法,马嘉忆说:“对于我来说,剪纸更像是我个人情感的寄托。每个阶段的创作风格还是能区分出来的,在剪纸的路上,我其实是一直在跟自己较量,力求有所突破。虽然我的作品形式上比较创新,但我一直保留剪纸上的纯色调,因为这样能更清晰地突出剪纸的刀工。我以为剪纸可以传承其技,赋予其魂,让其跟当代美学有一个非常巧妙又独特的融合点,使读者能感受到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让年轻一代去记住这门古老的民间手工艺,这也是我无数个岁月坚持在做的事。”

  当人们来到商场或是在线上购买衣物、装饰品甚至是日用品,都会发现,中国风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品牌和设计者都在通过元素的集合或多元化销售手段打造中国风格。无论是传统技艺、艺术,还是越来越有新想法的传统匠人,都在发挥优秀传统的魅力,让非遗不遗,国潮更潮。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