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牛年“叹”非遗

2021-03-1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影子

在传承中发展,是非遗当前最核心的课题之一

  “十四五”开局之年,非遗传承有新招、育新人、探新路。以“非遗”过年,仿佛一种预演,开启了粤味非遗发展的崭新一年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发自广州、清远

  ◎本文责编/蒋玉

  “寻味非遗年,过家乡的节”“非遗过大年”“春节168小时”……春节期间,这些关键词一度成为各大平台的爆款内容。

  春节期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活动,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将年味与粤味烩做一炉,为在粤过年的人们奉上了一场文化味十足的岭南非遗盛会。

  而这些对2021年的广东非遗建设来说,还仅仅是个开始。

  2020年底,为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时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并公布《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通过“新传承”走进民众“新生活”?“十四五”开局之年,非遗传承有新招、育新人、探新路。以“非遗”过年,仿佛一种预演,开启了粤味非遗发展的崭新一年。

  新招

  千年文化古韵,为广东缔造了一片浩瀚星空,璀璨的非遗项目闪烁出耀眼的光芒,穿过时空隧道,从星际缓缓飞到我们面前……2021年1月15日晚,开场舞《寻》拉开了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粤传粤精彩’广东非遗展演展播系列活动”专场晚会序幕,引领观众迈入深空,探索广东非遗的历史、文化与故事。当晚直播吸引了67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让广大观众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特殊时期,依然可以感受到家乡的味道、年的味道。

  作为“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广东活动的重头戏,“粤传粤精彩”系列活动15个充满岭南地域特点的非遗节目轮番上演,广东非遗五彩斑斓的地域色彩、厚实精深的历史底韵和历久弥新的传承发展,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受向观众铺陈开来。

  广东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一年,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的重要指示,下一步广东省将重点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即“强基、提升、振兴、传播、双创、融合”,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头戏”。

  作为广府文化中心地,新的一年广州市非遗工作将继续发力。广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开市的国内首个非遗街区永庆坊扩容,新增2家非遗工作工作室,已在2021年2月底开业。2020年同样备受市民和游客关注和喜爱的“岭南之窗”非遗展在2021年将会继续不断亮相,共计划四期,第一期主题为醒狮。相信又会成为新的非遗“爆款”。

  新人

  2020年在广州塔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广州美术学院非遗成果展线下启动仪式上,一群来自清远市刺绣文化协会的瑶族绣娘火了一把。她们历时五个月创作而成的全长14米、宽1.4米的刺绣长卷《千里江山图》惊艳了所有人。

  “带着娃、绣着花,用针绣出小康家。”清远市刺绣文化协会主席张亚男兴奋地对《南方》杂志记者说。这些绣娘都来自粤北山区,结婚后在家带孩子、没有固定工作,如今可以边带孩子边刺绣帮助家庭脱贫致富。

  今年,清远市刺绣文化协会将鼓励绣娘们开设工作室、合作社,结合乡村振兴,让更多绣娘走上创业的道路,吸引和带动村里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刺绣产业。“希望我们今年能够挖掘更多的民间故事融入刺绣产品中,期待我们可以扛起振兴清远刺绣产业的大旗。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山区绣娘也要举办一次红色刺绣文化展。”张亚男定下了一个小小的心愿。

  “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彩笔丹青描作瓷面春花说的就是广彩。工笔写意,花鸟鱼虫,这些常见的元素如何灵动传神,匠人们在几尺天地间书写精彩。

  “好的传承人、更多的新鲜血液对于我们的非遗传承至关重要。”广彩世家“赵兰桂堂”第四代传人赵艺明、冯瑞华夫妇今年的小心愿和新人息息相关。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广彩、传扬广彩,夫妻俩这些年义务收徒,2017年,兰桂堂广彩研究院曾举办首届民俗节庆广彩师生作品展。今年研究院准备继续举办第二届,在众多学员中,如何顺利挑选出20位学员参与展览作品制作,夫妇俩面临考验。

  以新时代广州美景及人文风貌为主题创作,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了提升学员对这些内容的创作水平,夫妻俩需要有针对性地帮他们提出创作要求、修改设计图稿等等。用传统手法、灵动的风格向世人展示饱含现代元素的新广州,在赵艺明、冯瑞华夫妇的细心引导下,新人们的进步指日可待。

  非遗传承,人是关键。近日,2020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结果正式公布。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选拔推荐、来自广东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等10人获选为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姚璇秋也是广东省获得该殊荣的第一人。

  截至目前,广东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37人。除建立较为完备的非遗名录体系外,还建设了有力的非遗保护保障体系。

  新路

  印年画、学洪拳、品小吃……在牛年春节期间,“节庆‘叹’非遗”系列活动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课为市民们提供了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的机会。

  记者在元宵节当天的一场活动中见到了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新贤的精彩表演。点、横、竖、撇、捺、挑、勾,李新贤牵丝线操控着木偶在宣纸上写字。在场观众看得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任何细节。“节庆‘叹’非遗”让原本有距离感的绝活走进了老百姓。

  在传承中发展,是非遗当前最核心的课题之一。2016年以来,经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和指导下,广州美术学院先后组织举办了阳江漆器髹饰技艺、佛山剪纸、汕头剪纸、瑶族刺绣等研培班。其中艺术与人文学院承接文旅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的清远瑶族绣娘就有30名。

  “我们一直在思考传统非遗如何走进当代生活的问题。”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吴杨波介绍说。这些年他们的工作一方面是对非遗的深入发掘和整理,另一方面是追踪时尚潮流趋势,尤其是关注青年亚文化中的“国潮”“汉服热”等背后对非遗的审美期待与产品期待。

  2021年,艺术与人文学院将完成潮州大吴泥塑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研培项目。大吴泥塑与潮汕的民俗、游神赛会等活动密切相关,保留了宋元以来汉民族的集体记忆。吴杨波团队前期赴潮州做了大量调研,并邀请广州美院中国传统雕塑专家吴雅琳教授为本次研培的学术主持。另外,艺术与人文学院将加快非遗项目的IP化进程,通过和潮墟、广州媒体港等合作,带火非遗产品。团队正在筹备在广州传媒港打造双创中心和文创企业总部集群,让更多企业和设计团队进入这个平台,从而推出更多有温度的非遗好产品。

  这些“国潮”涌动的背后,是广东非遗人的不断试水,让广东非遗逐步拥有了更多的面貌与展现魅力的舞台。这其中,多元创新的现代手法是一大闪光点。广东粤剧院有着自己的探索和成果。

  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广东粤剧院推出直播系列“粤韵ONLINE”“周末睇大戏”,与戏迷相约“云端”,还有线上戏曲音乐节,粤剧名家进行线上直播,在富有粤剧特色的场景中和戏迷互动交流演唱。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既是历史照进现在的一束光,也是现在通往未来文化的一条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因,要创作更多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更多年轻人愿意接受的文艺产品,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非遗传承和发展正得到更多元的支持,老手艺正在焕发新活力。它们从广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牛年非遗,值得期待。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