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2021-04-2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陈克复 陈新 张名位 伍楷舜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如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克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原主任)

  ●陈新(广东工业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名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伍楷舜(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无线大数据与未来网络工程中心主任)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2020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如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南方》杂志:作为始终奋战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如何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

  陈克复:首先,科学家必须要爱国。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没有国家的培养,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成就,我们要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最近几年,我们遇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只有爱国,我们才能有充足的动力去搞科学研究,去攻克自主核心技术。

  其次,作为科学家必须要敢于攀登、敢于奋斗、敢于创新。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必须在这方面为学生作出榜样。很多科研创新成果,一开始可能想都不敢想,但只要敢于去干,就有可能成功。

  最后,严谨的科学态度也很重要。我自己带的博士生,我一般都要求他们“三会”,即会做、会写、会讲,“会做”就是要懂得把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相结合,“会写”就是做完以后要懂得总结、善于总结,“会讲”就是要懂得表达,善于表达自己的科技成果,我认为后两者是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素质。我跟学生讲,科研数据一定要可信,发表的论文别人会引用你的数据,一旦数据造假危害很大。严谨的科学态度要从年轻的时候、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

  陈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我看来,科学家精神最重要的是具备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偏应用型的科研工作者,在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时,最好要问一问自己,什么是社会所需要的?什么是产业所需要的?

  其次,在科研的道路上,要不断精进,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我自己的科研之路也是边研究、边学习的。年轻的时候,我经常跑工厂做研究,碰到厂里需要替换一台国外的进口设备,问我会不会制作,当时的我甚至连设备都没有见过。后来,我和厂里的维修工一起研究国外设备,才逐渐了解到行业需求。现在,我依然很喜欢和年轻人一起讨论学习,在不断碰撞中学习到新领域的知识。

  最后,科研人员一定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尤其是工科领域的科研团队。我认为应用型的科学研究不需要孤独的思考者。人不可能是全才,一定要海纳百川,方能有一番成就。

  创新科研体制机制

  《南方》杂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如何激发科技人才的研发潜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张名位:第一,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时,要真正地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企业所需,研究的成果应是产业所需要的、是企业欢迎的。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要始终坚持上下游一体化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品创制、产业化应用一条龙,以应用为导向、市场为导向,以应用转化落地、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来开展全链条的科技创新。

  第二,科技人员要主动适应国家需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所需开展工作。只有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坚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第三,要有好的机制、得当的激励措施。当前,中央和省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成果转化的政策,构成了一个激励导向来调动积极性,来促进成果更快转化。

  伍楷舜: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其实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对青年科学家来说,我觉得可以给予滚动支持。我们平常做科研项目,首先要申请专项资金,完成后发表论文或报告,这个项目就算完成了。这样未必有利于深入研究。

  实际上,科研要真正取得突破性成果,可能要十年八年的时间。因此,从科研项目专项资金安排来说,可以放在更长的周期滚动投入,也就是当科研取得一定成果并通过考核后,可以继续安排投入支持进一步研究。如此可以保持研究的连续性,也有利于年轻学者在这个领域一直钻研下去,摆脱需要不断寻找新课题的束缚。

  《南方》杂志: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

  伍楷舜:人才的培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手把手带教,一种是放养式培养。第一种定好框架的培训方式很快可以出成果,但是将来要诞生出独当一面的领军人才,可能更需要第二种培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种方式需要创新体制机制。

  比如科研人员面临着职称评定、论文发表等诸多考核,那么独立探索式的培养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更大。有些领域钻研下去,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出成果。近年来,国内开始打破以往唯论文的考核机制,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不是不要论文考核,而是要考虑怎么让考核不那么机械化,避免成为一种形式桎梏。

  协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南方》杂志: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作为制造大省,广东如何协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陈新:近年来中国的技术体系越来越完整,我们应当有道路自信。目前来说,按照产业分工,我国科技创新更多集中在后端领域,前端领域则出现“卡脖子”现象。现阶段,我们更多地以技术替代的形式进行创新,日积月累,必然也能在前端实现突破。

  现在,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便是依托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密切结合我国特别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及装备制造领域的紧迫需求,确立了极具特色的三大研究方向,逐步建立自己的技术专利池,不断提升技术国产化的系统性。

  而且我们还与相关企业实现紧密合作,联合研制了系列核心基础部件和典型高端装备,获得国内国际一流龙头企业的严格认证与批量采购。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在这一领域,我们的发明专利排在世界前列,企业有强大的产业化能力,研发能力也是世界一流的。

  此外,我们联合研发的产品还在不断进行迭代改进,这些都是核心技术在背后进行支撑。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