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让经典永流传——粤剧红色剧目创作之思

2021-05-31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张晋琼

广东粤剧院《梦·红船》剧照,主演彭庆华、曾小敏

  将民族性、地域性与戏剧性巧妙熔于一炉,是剧目成为常演不衰的经典之关键

  ◎张晋琼(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

  ◎本文责编/蒋玉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历经磨难,百折不挠,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迎来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了这个伟大的胜利,英勇奉献,流血牺牲。他们的斗争故事惊心动魄,气贯长虹;他们的英勇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他们的革命精神崇高纯洁,深邃远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他指出:“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广东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回望粤剧百年,粤剧《山乡风云》《驼哥的旗》《刑场上的婚礼》《梦·红船》《还金记》《初心》《浴火凤凰》等反映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人精神的红色剧目的创作,充分体现广东粤剧一脉相承的红色精神,彰显粤剧艺术家的使命与担当,也体现出广东粤剧界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这些极具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优秀剧目的涌现,也为当今红色剧目创作提供了以下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因时而著、为事而歌

  红色剧目创作,在题材策划上,要本着因时而著、为事而歌的原则,选准事件,重点创作,择时推出。

  2001年,深圳市粤剧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建党80周年而创排的粤剧《驼哥的旗》,讲述了一个生性懦弱、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人物在国共和日伪拉锯战中,从用三面不同的旗帜左右逢源,到坚定地站到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阵营的深刻变化,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巨大感召力。2007年,广州红豆粤剧团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广州起义80周年而创排的现代粤剧《刑场上的婚礼》,讲述了1927年广州工人运动负责人周文雍与陈铁军假扮夫妻并肩作战,并产生真情,起义失败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以刑场为婚姻殿堂献身革命的故事。2014年,广东粤剧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创排的粤剧《梦·红船》,取材于上世纪30年代粤剧红船戏班的故事,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广东粤剧艺人抵抗恶霸、军阀和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壮举,演绎了广东民间艺人追寻梦想的艰辛历程,具有鲜明强烈的爱国精神。2016年,广东粤剧院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创排的粤剧《还金记》,讲述平凡的马夫马得金为了坚守“诚信”二字,历尽千难万苦,一个人在枪林弹雨中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于把红军丢失的五百条金子送还,侧面描绘了长征的艰苦卓绝。

  思想求深、艺术求精、形式求新、观众为先

  红色剧目创作,在创作上要本着思想求深、艺术求精、形式求新、观众为先的原则,精益求精,不断打磨,用优良的品质获得赞誉,赢得市场。

  《驼哥的旗》是近年来粤剧中的精品,其以喜剧手法表现严肃残酷的重大题材,以独特的艺术视角、鲜活的人物塑造、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幽默风趣的表现手法,首演至今20年,演出近300场,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7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含优秀导演奖和优秀表演奖在内的11个单项奖,以及第15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是当代戏剧舞台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戏精品。《刑场上的婚礼》在唱腔方面注重突出粤剧本色,舞美方面特意体现岭南文化特色,视觉方面呈现水墨画般大气、写意风格,十余年间演出数百场。《梦·红船》在唱腔、音乐和表演上保留浓郁的粤剧传统特色,巧妙运用表演程式彰显戏曲的写意特性,既突出粤剧唱腔特性,又融入时代元素,颇具岭南特色,首演至今已演出近百场。

  将民族性、地域性与戏剧性熔于一炉

  红色剧目创作,在艺术上,将民族性、地域性与戏剧性巧妙熔于一炉,实现口碑与奖杯双丰收。这是创作者们关注的重点,也是剧目成为常演不衰的经典之关键。

  作为一部以传统地方戏曲形式讲述现代红色故事的创新典型,《山乡风云》在粤剧表现手法与现代人物故事的结合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戏剧界,它与京剧《红灯记》享有“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相提并论的现代戏至高荣誉。《山乡风云》改编自吴有恒的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广东五邑地区游击队与当地反动武装斗智斗勇的故事。

  1965年,由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文觉非、少昆仑、郑培英等粤剧名家主演的《山乡风云》,参加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时,被誉为“现代粤剧的里程碑”“革命化与戏曲化结合的榜样”,在新中国戏剧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革命内容与粤剧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上作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对继承粤剧优秀传统和改革创新粤剧表现手段上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被誉为“革命的粤剧,粤剧的革命”。该剧数次上京演出,周恩来总理先后三次观看演出,题字赞誉粤剧是“南国红豆”。该剧自此被冠以“红色经典粤剧”,常演常新。1978年,该剧重排,由红虹、关国华、郑培英、卢海潮等主演,演出超过200场。2007年,该剧再次重排,由蒋文端等主演,在珠三角地区及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巡演,再获观众热捧。蒋文端凭借在该剧中饰演“刘琴”的出色表演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21年,该剧入选文旅部公布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传统精品复排计划剧目,“红色经典粤剧”将在新时代再绽光彩。

  在传统戏曲走向市场化的年代,《山乡风云》在坚持主流艺术导向、集中力量打造艺术精品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红线女认为,《山乡风云》成功的基础之一就是源于生活,演员们“扑到生活中去”,所以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格外真切。正是这样从传统中提取精华,再根据现代戏需要进行创新的创作思路,让《山乡风云》打破了“粤剧现代戏演不好,观众不爱看”的偏见。

  近60年间,虽然演员代代换,观众年年更,充满“粤味”及“红色基因”的粤剧经典之作《山乡风云》却依旧常演常新。该剧先后被十几个剧种移植演出,是迄今上演时间最长、演出剧团最多的一个粤剧现代戏。它以浓郁的剧种个性和岭南特性,怀着独特的文化自信,绽放出绚烂的艺术生命力。这值得每一个戏剧人思考。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