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做勤于“下田”的共产党人

2021-05-31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

  ◎《南方》杂志编辑部

  ◎本文责编/李焱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带着他毕生追求的“两个梦想”,永久沉睡在他热爱的土地上。人民对他的感念与追思,仍在千重稻菽、粒粒白米间滚热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一位脚下沾满泥土的老农,是袁隆平留给公众最鲜活的形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这是袁隆平常说的一句话。“下田”精神,是袁隆平严谨治学态度的生动体现。我们纪念袁隆平,就要充分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下田”精神,以“扎根”的态度埋首一线,以“育种”的精神推动工作,让袁隆平抚育的又一粒珍贵“种子”,在初心的田野上增产丰收。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1945年,毛泽东在陕北黄土地上生发感慨。“下田”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实践,是党和群众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纽带和象征。踩到泥才能下好种,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到广阔天地中去,到实践一线中去,才能常葆为民初心、涵养为民情怀。勤于“下田”、乐于“下田”、善于“下田”,不仅是科学家的基本素养,更是党员的基本准则。

  “下田”,是每位党员的“必修课”。清晨一身露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一代代优秀共产党员,在勤于“下田”中打开群众心扉、消除党群隔阂、取得人民信任。群众喜欢、亲近、崇敬这样的党员、这样的干部,群众接受、认可、追随这样的党,愿意跟着她一起创、一起闯、一起干。

  每位党员都应做勤于“下田”的表率。田间地头,有老百姓最直接、最紧迫、最期盼的需求,藏着推动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突出、最关键的办法。勤于“下田”,就是要勤于到基层、到群众中去,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耕耘,让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下到田间地头、进入群众心窝,从而找准痛点难点、打开工作思路。

  “下田”,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俗话说,最苦不过牛耕田。共产党员“下田”,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是俯首辛勤劳作。能否从心底乐于“下田”,时刻检验着每位党员的党性。随着时代发展,个别党员干部热衷“上网”,不愿“下田”,把办公室、会议厅看得比田间地头更重要,这与共产党员的精神气质南辕北辙、格格不入。

  每位党员都应争当乐于“下田”的模范,把“下田”作为涵养为民初心、厚植为民情怀、感念人民恩情的最好锤炼。“脚下有泥土”方能“心中带真情”,要夯实“一切为了群众”的理想追求、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便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为群众着想,把人民利益作为谋划工作的依据和指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对人民恩情的最大回报。

  “下田”,是党员干部一项基本功。一百年前,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脱下长袍马褂,穿上粗布衣裳,到贫苦人民中去,百年大党、千秋伟业便发端于此。进入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重新学习“脱鞋下田”,学会群众的话语和逻辑,找到与群众打交道的诀窍,练就“下田”真本领,把善于“下田”作为将工作抓实抓准的基本方法。

  每位党员都应成为善于“下田”的探路者。要善于接住群众递过来的灰板凳、大碗茶, 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要用群众接受的方言土语宣讲党的各项政策,使群众愿意听、记得住,愿意跟党走、一起干。要将调查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悟,进行深入细致的综合分析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实招硬招,真正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一百年来,“双脚带泥、两手带土”的共产党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声同气,让崇高理想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站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每位党员都应该把“下田”作为基本要求,永葆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在“下田”中体悟初心、践行使命,凝聚好人民群众磅礴伟力,积蓄出民族复兴的充沛动能!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