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伟大建党精神的演进逻辑

2021-09-12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广东省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四大纪念馆内的主题雕塑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工作重心不同,因而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它的演进逻辑呈现出理想性与现实性、阶段性与连续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特点

  ◎广东省委党校课题组

  ◎本文责编/张蓓蕾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过程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工作重心不同,因而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它的演进逻辑呈现出理想性与现实性、阶段性与连续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特点。

  一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如何培养革命有生力量,如何锤炼革命精神,如何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事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的破灭,进步的知识分子试图以精神启蒙来挽救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于是各种文化主张粉墨登场,“中体西用论”者有之,“西体中用论”者有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马克思主义,“天下大同”等价值融通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精神纽带。面对军阀混战、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革命精神得到持续性培育、传递和绽放。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得到广泛传播,成为革命的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理论武器,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化作战胜艰难困苦的精神支柱。二是苏维埃政府和中央根据地建立了各种文化学校,致力于培养思想理论教育人才,提高工农群众文化水平,使革命思想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并转化为革命自觉,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由此,“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个亲骨肉上战场”的惨烈壮举广为传唱。三是把树立革命理想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相结合,通过土地改革运动提高农民生存力。1931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颁布了土地政策,1947年实施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三次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改善了农民生活,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而且增强了农民参与革命的主动性,推进了社会变革。

  二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负重前行,铸就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苦战精神。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从此挺直了脊梁,增强了自信。从社会性质上看,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中国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功转型。从时代主题来看,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由革命和斗争转变为恢复和发展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政党角色来看,中国共产党由发动人民干革命的党转变为领导人民搞建设的党。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所孕育的披荆斩棘、排除万难、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社会性质、实践主题、国内国际环境等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一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保证了全党团结统一、步调一致,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赋予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二是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虽然有过挫折和失误,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始终没有改变。三是多次开展整党运动,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

  三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精神、敢闯敢干精神、竞争创先精神、百折不挠精神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到乡镇企业改革,再到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直到股份制改造,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使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发生了深刻变化。因循守旧、得过且过没有市场,效率优先、积极进取受到青睐。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自醒,愚昧落后的旧观念被抛弃,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断为红色血脉注入新的血液,以适应新的社会实践要求。一是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解放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推动了经济大发展,但也滋生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想。因此,党中央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真正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脉领航。二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和道德观念。党和政府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地生根,在全民族树立起基本的道德规范,培养“四有”公民。三是凝练抗震救灾精神,提振民心、开拓进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1998年的洪涝灾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勇敢地面对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大地震。它所凸显的万众一心、顽强抗争的精神品格极大地丰富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

  四

  从党的十八大至今,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致力于建构人民本位精神、知行合一精神、勇于斗争精神、自我革命精神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同心协力、迎难而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摆在首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弘扬建党精神、践行中国价值。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一系列改革举措都紧紧围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而提出并加以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把中国梦置于整个民族、国家和个人相互耦合的时代语境之中,因而强化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意识。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丰富成果,有机统合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与需求。价值观的创新为筑牢精神家园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为多元时代凝聚民心、达成思想共识提供了行动引领,为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从实践上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的各个领域,并以法治化的形式保障其实施的有效性。三是大力发扬斗争精神和自我革命精神。“打铁必须自身硬”。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党同一切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迫切需要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唯有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具有感召力和组织力。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尽千辛万苦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精神之流,构建起精神谱系。我们只有传承好、弘扬好这种红色资源,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畏艰险而一往无前。

  (本文为广东省委党校2021年重点调研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做好‘两个结合’”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牵头人:张广宁 ,执笔人:张谨)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