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千年古镇来了工作队

2021-10-25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叶石界

8月5日台风“卢碧”来临前,驻龙湖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与后郭村干部下组入户,全面排查安全隐患

  在千年古镇龙湖镇,来自中山的6名工作队员开启了为期3年的驻镇帮镇扶村生涯。他们不仅要接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接力棒”,更要协助镇里画好规划图,为建设潮汕风土人情浓郁的文旅特色镇开辟新格局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通讯员/李仲勋 发自潮州潮安

  ◎本文责编/郭芳

  从厦深高铁潮汕站出来往东大概3公里,就来到了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在这个千年古镇的旁边,韩江之水川流不息。

  6月30日18时左右,龙湖镇政府的办公人员陆续下班。一辆面包车驶入大院停靠在正门口,几位工作人员匆匆下车,他们是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组团驻龙湖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工作队的6名成员中,有2人曾经参加过扶贫工作。在这里,他们将开始为期3年的驻镇帮镇扶村生涯。

  四个月来,工作队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调研,足迹遍布龙湖镇16个行政村(社区)。他们不仅要接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接力棒”,更要协助镇里画好规划图,为建设潮汕风土人情浓郁的文旅特色镇开辟新格局。

  防止返贫是头等大事

  “许大叔,您好哇!”早上不到9时,李凯华和队友来到龙湖镇市尾村脱贫户许德秋家里。今年78岁的许德秋,正准备跟老伴做手工活,听说眼前这个操着湖南口音的干部模样的来访者,是新来的驻市尾村第一书记时,热情地招呼进屋。

  一坐下来,李凯华跟老人拉起了家常。

  这个家庭已经脱贫——儿子10多年前病故,家里有两个老人、儿媳和两个分别读高中和初中的孩子。儿媳在隔壁村的服装厂打工,两个老人做凉鞋鞋袢手工,加上低保、捐助等,家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320元。“由于孩子上学负担、老人身体不好等因素,我们判定这是一家脱贫不稳定户识别对象。”李凯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近半个小时过去,从许德秋家出来后,李凯华顶着烈日匆匆赶往下一家。他的本子上记录着每一户的户情,也记录着村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声。

  龙湖镇总面积20.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4万人,不管从面积还是人口来说都不算大。经过脱贫攻坚后,龙湖镇原有556户贫困户1276名相对贫困人口已在2020年全部脱贫,但部分脱贫户还是有可能面临生活困难的问题。

  从8月5日开始,帮扶干部、镇挂村干部等组成调查摸排小组,兵分多路深入15个村,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群体,开展全覆盖走访调查,建立了清单。

  “坚决防止出现规模化返贫,是今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驻镇工作队队长童坚对《南方》杂志记者说,通过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工作台账管理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分类施策,是驻镇工作队的基本思路——

  对有劳动能力的743名脱贫人口,由镇乡村振兴办统筹实施开发式帮扶,促进稳定增收;对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稳定收入的504名脱贫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好兜底保障;对监测对象中的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单独纳入低保。

  对于排查出来的脱贫不稳定户等人群,工作队计划继续开展就业帮扶和社会帮扶。比如就业方面,采取“一人一案”帮扶机制,组织困难家庭劳动力与中山的用人单位精准对接,实现跨市转移就业,安排不便外出的困难家庭劳动力在公益性岗位就近就业;开展“定向式”“定单式”培训,落实技能培训补贴等就业政策。

  潮汕地区的家庭,普遍孩子比较多。子女的教育支出,是很多脱贫户的重要负担。

  龙湖镇东升村的脱贫户刘楚发年纪大了,但3个孩子还在读书。脱贫攻坚期间,读大专的大儿子和两个读小学的孩子分别有7000元/年和3000元/年的教育补助。脱贫攻坚完成后,这笔补助发生了调整。目前他的大儿子在中山读书。了解情况后,工作队跟中山的学校取得联系,为他争取到了4000元/年的助学金,还促成中山一民企资助其1万元。

  “我们调研时尤其关注学生资助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不能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童坚说。

  千年文脉里的新发展动能

  龙湖镇距离厦深高铁潮汕站约3公里、揭阳潮汕机场约11公里,省道233线、省道232线等贯穿境内。但驻镇工作队在调研中发现,守着优越的交通条件,一些村却因为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外流,成了空心村。

  没有产业就没有人,没有人,村庄自然就凋零。“从长远来看,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最重要的。”童坚说,那么龙湖可以做什么产业呢?

  潮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潮绣、潮州木雕、潮剧等都是中华文化瑰宝,饮誉海内外。位于龙湖镇的龙湖古寨,则是潮州千年文化积淀的缩影。

  龙湖古寨始建于南宋,兴盛于明、清,现在仍保存着100多座古建筑,有50多座府第祠堂、30余处书斋,堪称“潮汕古建筑博览馆”。从众多的书斋府第能感受到这里尊师重教的传统——千百年来,古寨人才荟萃,已查考的进士、举人就有60多位。

  走进古寨,古色古香的寨门,凹凸不平的石街,迎风招展的店铺茶楼幌子,香味飘逸的当地特色美食……林立的商铺传承着商业文脉。去年10月底在这里举办的2020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吸引了500多名来自广东各地的选手参加。

  “龙湖古寨上千年的文脉,是巨大的可供挖掘的文旅资源。”童坚说,这里古迹众多,可以成为龙湖发展文旅产业的内核。

  驻镇工作队的初步打算,是以龙湖古寨为核心,申报一批国家级或省级文保单位,升级改造鹳巢革命烈士纪念公园,整治环境、修缮古迹、传承文脉,创建“龙湖古寨”广东省4A级景区,把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一步步做大做强。

  “未来可以考虑引进国内知名文旅运营公司与政府合作。”童坚说,修缮宗祠、府第、商宅、宫庙等建筑物,并在周边布局潮汕小吃、工夫茶馆、潮绣展馆、潮剧演艺、历史店铺、文创产品、主题客栈、儿童娱乐、竞技游戏等多元主题业态,供游客体验潮汕民俗历史文化和乡土乡情。

  龙湖古寨的部分区域属于市尾村。村里不少家庭作坊生产书册糕、白饼等当地特色食品,但是一直受制于销路,销量不大。刚驻村没多久的李凯华,正在思考能否通过引导当地发展电商等渠道打开销路。“或许可以借助龙湖古寨的文史故事,来塑造这些美食的品牌。”他说。

  后郭村,是驻镇工作队设立驻村第一书记的另一个村。

  在后郭村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数百名木雕师傅。潮州木雕艺术,在这里精彩纷呈。驻镇工作队计划在环村南路打造两条木雕展览街,让村里的木雕师傅集中在这里开店面,建立木雕展览馆展出作品。“我们想在驻镇工作队的协助下,借助市场力量推广村里的木雕品牌。”后郭村党总支书记郭玩鹏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龙湖镇提供了十分优质的资源禀赋。”童坚很有信心,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升级,传承木雕、潮绣、竹器、陶瓷等传统民间工艺,打造“一村一品”,继而将龙湖镇打造为文旅特色镇。

  驻镇工作队和龙湖镇共同商讨后,目前推动了龙湖木雕产业基地建设及村庄风貌提升项目、阁洲马铃薯种植基地项目等5个项目列入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帮扶资金预计达1500余万元。

  “党建结对”链接资源

  “龙湖镇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实体经济基础较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镇村班子有干劲、有思路、发展欲望强烈。但与此同时,主导产业不明显、村集体经济不发达、可供发展用地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短板明显。”驻镇工作队把这些优势和挑战写入了调研报告。

  掌握了基本镇情的驻镇工作队跟镇党委政府共同协商,制定了今年的年度计划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三年规划。这份三年规划,包括了三产融合、完善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提升镇域公共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对于驻镇工作队来说,不仅要协助镇里做好规划,同时也要做好实事。

  因为历史原因,市尾村有150多亩土地一直被违法占用。驻镇工作队第一时间摸底并形成了初步规划方案,联合镇政府、村党委向相关村民发放整改通知书。“土地收回来后,接下来我们希望和帮扶干部一起引资办工业、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真正把资源变资产。”市尾村党委书记许裕秋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童坚的案头上,摆放着一份《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组团与潮安区龙湖镇开展基层“党建结对”帮扶工作方案》。经过和龙湖镇党委政府商议,驻镇工作队促成组团成员单位与龙湖镇16个基层党组织达成“党建结对”意向。

  按照计划,与行政村“党建结对”帮扶的单位,每年要对防返贫重点监测对象开展中秋、春节两大节日慰问,每年给每个行政村的支持费用不少于3万元。更重要的是,“党建结对”要起到链接资源的作用。

  “火炬开发区有不少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党建结对’,可以更好地为帮扶对象提供资源、投资设厂等。”童坚解释说,这也将成为驻镇工作队开展“万企兴万村”的落脚点。

  后郭村的淮山种植基地,被纳入驻镇工作队的重点产业发展清单中。

  两年前,在华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支持下,村里开始试种淮山,从一开始30多亩,到去年80多亩,淮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郭玩鹏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以收将近6000斤,按4元/斤算,一亩可以收2.4万元。接下来村里准备扩种500亩,龙湖镇政府也考虑在全镇推广种植。

  后郭村驻村第一书记许俊华,联系中山市民众街道民众社区党委成为后郭村的“党建结对”对象。“民众街道的农业比较发达,双方可以实现种植技术、市场等资源共享。”日前,许俊华专程返回民众街道,与街道农业农村部门和民众社区党委对接,准备通过党建结对引领,协助后郭村注册“后郭淮山”商标。此外,驻镇工作队还准备尝试从中山引进加工企业,开发薯片粉、月饼馅等食品。

  龙湖镇党委书记陈允松对驻镇工作队充满期望。“目前我们在龙湖古寨的品牌打造、依托淮山和马铃薯等农业项目打造‘一村一品’等方面达成了共识,接下来通过15个行政村和帮扶单位的党组织进行‘党建结对’,相信会形成更紧密的对接。”陈允松对借助驻镇工作队的经验和资源加速龙湖发展,信心十足。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