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兼容并包 美美与共

2019-08-12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李梦醒

  无论是霄南村的祠堂还是赤坎的碉楼,都印证着岭南人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审美实践,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让人惊叹的回眸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江门

  ◎本文责编/蒋玉

  在广东这片融汇着多种文化的土地,自古以来就上演着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而包容的岭南人民,总能以自己独有的智慧寻找到与这些文化、观点相适应的平衡点,继而焕发出更多的惊喜,留下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

  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著名朗诵作品《我的南方和北方》里,朗诵者以铿锵激昂的词语描述北方的壮阔之美,以温软柔情的话语来阐述南方的细腻之美。南与北的碰撞,不仅是文化、风俗交融的过程,追溯这漫长的岁月,也可窥见中华民族充满波折和智慧的迁徙历史。

  源,是一个罕见的姓。据史料记载,鹤山霄南源氏始于北魏秃发鲜卑源贺,起源于大兴安岭雪原林海,南北朝时期从呼伦贝尔西迁到青海一带,建立了南凉国。南宋年间南迁至广东,本在南雄珠玑巷定居,因战事来到霄乡定居。

  “不吃马肉,床朝北方。”除了独特的源姓、中秋篝火习俗,霄南村源氏族人与本地汉人还有诸多不同。霄南村由霄乡村和南安村合并而成,源氏族人聚居在霄乡村,这是一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村落。

  “新中国成立前,霄乡村是一个古城堡,四周有围墙,围墙外面有一条河涌是护城河,整个村子看起来是独立的。”村中的老人介绍,当时村里还有固定的更夫,围墙边有一个四层高的炮楼,防止盗贼入村。

  霄乡村源氏祠堂众多。近湖源公祠、竹轩源公祠、崑扬祖祠、乐隐源公祠……大都近水而建,古朴大气,令人于其中追思前人过往,缅怀先人事迹。特别是祠堂石柱上雕刻着姿态各异的人物,有的盘膝而坐,有的双手合掌,有的手捋胡须,有的手执兵器……这些雕刻栩栩如生,记载着源氏祖先的各种形象,也反映了鲜卑源氏如何从游牧民族进化成农耕民族的过程。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一种记录,而在今人看来,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更让人惊叹。

  人们行走在纵横交错的石板巷道里,可以感受到霄南村兼具有南方建筑特色和北方文化韵味的独特之美。而这里也吸引了很多学者前来研究、参观,前不久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一座有故事的古镇

  而在江门开平,当初建造古镇的先人应该没有想到,他们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碉楼城堡和池塘水田,会成为一个个镜头快门之中令人惊艳和神往的定格风景。

  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则是城市。风格各异的碉楼,使得赤坎镇看起来颇有一番中西合璧的古朴味道。赤坎古镇,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民国时期的风貌,碉楼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甚至有不少是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早在2007年,“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碉楼为何如此独特?这还要追溯到明朝时村民的自保行为。村民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道:“赤坎镇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地之间,是‘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所以修碉楼是逼不得已。”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国内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不少是直接照搬西式建筑的样式风格而建立。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

  从北方驰骋的草原来到花草繁茂的岭南,从大洋彼岸到乡村一隅,在抵御匪患、盗贼的初衷之下,人们运用生活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一幅壮丽而深沉的文化图景,印证着岭南人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审美实践。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