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科学认识新时代中国道路建设成就的五大重要经验

2019-06-03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顾保国

  ◎顾保国(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

  ◎本文责编/殷立飞

  党的十八大至今,是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跃升时期,更是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围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踏上了强起来的新征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回顾成就,总结经验,新时代中国道路建设的经验是什么?主要有以下五点重要经验可以总结。

  经验一:以中国梦凝聚民族复兴强大力量

  中国梦的全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里的关键词是“复兴”。“复兴”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历史上,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曾经很辉煌,但是到了近代,我们落后了,现在,我们要复兴过去的辉煌,创造今天和未来的辉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历史现象,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吞并中国?中华民族如此长期地、不断地发展壮大,到底有何道理?有哪些规律?

  20世纪,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名叫汤因比,他写了一部书,叫《历史研究》,书中分析了世界上很多的文明都在历史进程中衰退或消亡了,直到现在仍真正兴旺发达的文明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的欧美文明,一个是东方的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且连续不断的特征,具有世界唯一性。汤因比在他初期写《历史研究》的时候,并没有非常重视中国。到他快去世的时候,他得出一个结论: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结合。他认为西方文明的优点在于不断地发明、创造、追求向外扩张,是“动”的文化。中国文明的优点在于和平,就好像长城,处于守势,平稳、调和,是“静”的文化。

  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中心在伦敦,20世纪初转到了纽约,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则转到了东京,而21世纪肯定要转到中国。所以,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对中国梦进行了阐述。他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经验二: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的全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这个道路是怎么来的?我们说,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那么,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要提出四个“走出来”?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有两点必须强调一下,就是两个“不忘”—不忘初心、不忘本来。

  第一个“不忘”—不忘初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提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仅仅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上海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彰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共产党人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当年50多人的小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有着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当年嘉兴南湖的红船,如今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轮,并驶向光明的未来。这就是不忘初心。

  第二个“不忘”—不忘本来。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吸收外来、开辟未来。讲改革开放40年,还要想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讲中国道路,还要连着中华文明。这就好比一棵大树,不管它长得再高、影子再长,仍然需要深深扎根在土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需要深深扎根在土里,这个“土”,就是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中华文化并不仅仅指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讲文化自信时指出,文化自信包括三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土壤,是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

  经验三: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一年时间,要让3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的前半部分就是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今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了几次会议,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精神状态,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改革也是这样,要勇于担当,勇于创新,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过去中国的发展靠改革,下一步中国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是法治,法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我们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上,又加上这个现代化建设,也就是“五个现代化”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十四个坚持”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而第一个坚持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个坚持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首尾呼应,特别强调关键在党,党是领导一切的和全面从严治党是联系在一起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三道防线:理想信念、纪律规矩、法律惩戒。第一道防线是理想信念。我们要不忘初心,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有底线。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第二道防线是纪律规矩。要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纪严于法、纪在法前。但是纪律和规矩也不能管住每一个人,还有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那么,最后一道防线就是法律惩戒。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这三道防线对应了三个词。第一,“理想信念”主要对应的是“不想腐”。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有底线,做个好人,做个好党员,就不想腐了。第二,“纪律规矩”主要对应的是“不能腐”。有一套严密的纪律和规矩堵住漏洞,让人不能腐。第三,“法律惩戒”对应的是“不敢腐”。即便逃到国外也要追回来,所以不敢腐。这几年来我们就是这样做的,今后还要继续做下去。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经验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共有五个理念。第一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今天的中国特别强调创新。创新是一个制高点,只有占领这个制高点,才有主动有优势有未来。否则,连生存和发展都会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一个“中国速度”,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500多种产品中有200多种产品位居世界第一。在国际标准分类的22个大行业中,中国要么是世界第一,要么是世界第二。但是,我们产品的质量问题,原创性的产品不多,特别是拥有自己技术的企业不多,产业链上别人离不开的东西几乎没有。第二是协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城市农村,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第三是绿色。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绿水青山,绿色发展。第四是开放。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实现开放发展。第五是共享。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说到底,共享就是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目前,我国正努力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强国”和“质量第一”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善质量供给、提升质量水平无疑是重要抓手。众所周知,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比重1/4。“量高质不高”一直是中国制造的一大痛点。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早日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我国制造业已加快转型升级,在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传统制造业加快改造,高耗能行业产能有序缩减。2018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6.5%。同时,我国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等经济新动力孕育成长,中国经济正在加速转型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国各省份公布了2018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各地在发展中坚持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经济运行逐步转向结构升级优化、质量效益改善的更高发展阶段,发展的同时也为居民收入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验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我们的执政之基在人民,我们的力量之源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有以下这样7句话,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一句话都出现“人民”这个关键词。

  第一句话,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句话,人民至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什么是小康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人民富庶安康,安居乐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是它的必然要求。

  第三句话,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我们讲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没有人民,不会有中国道路;没有人民,也不会有中国精神;没有人民,更不会有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

  第四句话,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给每个人提供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经常讲的“依靠谁、为了谁”。

  第五句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第六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当选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的,在新当选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他也说了。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衷心感谢全党同志的信任”,紧接着他加重语气说:“我们一定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这是总书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信心和决心,更是今后继续砥砺奋进的铮铮誓言。

  第七句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019年3月22日下午,意大利众议长菲科向习近平主席发问:“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习近平主席回答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此言一出,引发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习近平主席讲的“无我”是忘我,随时牺牲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精神,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情怀。习近平主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回答,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

  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其中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正是我们工作的坐标。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说:“将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坚信,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说,将“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跨越五年的两次中外媒体见面会,习近平总书记都郑重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表述也体现了人民立场、人民情怀的价值取向。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