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产业结构”之辨 :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退二进三”

2019-01-28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

  

  产业结构调整,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在经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广东的发展后劲,不可小视

  《2018年度广东功能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表明,第二产业对广东发展后劲的贡献率从2008年的50%下降到2018年前三季度的41%,回落明显;第三产业对广东发展后劲的贡献率从2008年的45%提高到2018年前三季度的55%。

  在《报告》课题组组长、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看来,在经济提速换挡期,第二产业发展后劲的一时下降可以理解。但是,一些地方政府要避免陷入转型的误区。“在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三产在GDP中占据了极高的比重,许多达到60%~70%。有的政府官员机械地照搬国外经验,认为三产比例越高,经济越发达,于是过多地将资源用于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丁力表示。

  《报告》认为,当前广东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考验,过去简单的成本比较优势已经不能再支撑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退二进三”“脱实向虚”,这些都是短视行为。任何城市的发展,都需要实体经济与支柱产业的支撑。

  “于广东而言,还需要补上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短板。”丁力表示,走创新驱动的道路,产业生态圈不可或缺。产业生态圈强调的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与土壤。其中,产业生态圈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配套产业所需的生产性服务,为企业创造新的“相对比较优势”。

  一产

  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组织化、高科技、大市场

  【焦点】第一产业对发展后劲的贡献率下降到4%左右的水平。

  ——摘自《报告》

  【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着农村的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广东有1亿多常住人口,其中居住在乡村的有3000多万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是广东的发展之痛。以2017年为例,广东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3∶1。但从省内来看,广东仍有23个县(市、区)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其他省市比较,广东的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高于浙江的2.05∶1、上海的2.25∶1、江苏的2.28∶1、海南的2.39∶1、山东的2.43∶1。如果与已经形成橄榄形社会结构的一些发达国家比,广东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差距更大。

  “2008年以来,第一产业对发展后劲的贡献率连续8年维持在5%左右,2016年、2017年下降到4%左右。”丁力表示,长期以来,第一产业看似对发展后劲的贡献率低,但是作用不能忽视。

  能否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决定着农民的增收问题,对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报告》显示,从产业结构方面看,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第一产业比重已经可以忽略不计。除粤东地区各市一产比重低于10%外,粤西地区各市一产比重均高达15%以上,粤北城市一产比重普遍较高,超过10%,梅州、云浮接近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让第一产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农业的发展后劲十足。”丁力表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组织化、高科技、大市场。只有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乡村振兴之路。

  丁力分析,农业工业化,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农民的组织问题。靠农民单打独斗,是走不进市场的。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推动农民引进消化和吸收新技术,还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了可能;其次,农业高科技是基本趋势,一些高附加值农业的空间比工业高,比如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值得借鉴。最后,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二产

  从“生产型企业”向“市场型企业”转型

  【焦点】第二产业对发展后劲的贡献率从2011年开始出现下降,由2011年的50%一直下降到2018年前三季度的41%。

  ——摘自《报告》

  【解读】《报告》显示,2012年以前,广东第二产业的发展后劲一直强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从2012年开始,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已经明显强于第二产业并逐渐占据绝对的主导优势。

  “地方政府分析产业结构,要走出认识误区。”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聘参事、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表示,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地方发展水平,考虑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不能简单地认为第三产业越多越好,而是要看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发展质量。比如,粤西地区各市一产比重均高达15%以上,二产比重都大幅低于三产,而粤西地区城市三产比重较高是建立在工业化发展严重不足、严重滞后基础上的,未来亟需补上这一课。

  实体经济怎样向上突围?丁力表示,最核心的问题是创新。目前企业转型创新面临着研发风险、制度风险等诸多不确定性,其中最致命的是市场风险。“创新者的利益变现,还需要完成市场交易这一最危险的跳跃。但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创新产品市场化,都有能力实现这关键的一跳。比如,光依靠境外订单做加工贸易的生产型企业,无法担当如此重任。”

  只会生产,不懂市场,这是许多珠三角企业的短板。只有实现从“生产型企业”向“市场型企业”的转身,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发展道路。

  其中,浙江经验值得借鉴。《报告》认为,浙江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国前列,重要的不是他们生产了什么,而是走出了一条“小商品、大市场”的区域发展模式,其中的大市场,既包括像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这样的第一代变现平台,同时还包括像阿里巴巴这样的第二代重要变现平台。专业市场,特别是在生产者集聚地形成的专业市场,是产品变现的主要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珠三角,还是在粤东西北,均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的专业镇。比如,大朗镇的毛织、古镇的灯饰。目前,全省专业镇数量达到400个左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40%左右。“专业镇是区域品牌成长的天然土壤。企业抱团进入市场,可以形成市场竞争的相对比较优势。”丁力表示,区域品牌培育需要政府投入,需要长期规划。

  三产

  走创新驱动道路,产业生态圈不可或缺

  【焦点】从三大产业结构来看,从2013年开始广东的发展后劲主要来自第三产业,2015年贡献率达50%,到2018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已达55%。

  ——摘自《报告》

  【解读】“在广东发展后劲的构成中,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于广东而言,还需要补上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短板。”丁力表示。

  省工商联副秘书长潘丽珍举例道,以2016年为例,广东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475.25亿元,江苏和山东服务业投资分别为24403.93亿元和23965.10亿元,均高于广东;特别是剔除房地产业投资后,2016年广东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仅9715亿元,低于苏鲁浙的14127亿元、15055亿元和10392亿元。

  在潘丽珍看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性服务业日趋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反观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势必影响全省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和总量优势。

  以创新为例,专业化分工越发达,产业配套服务能力越强,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时间就越短。就拿公共创新平台来说,生物医药技术在产业化之前,必须进行中试、药代动力学评估等。然而,目前珠三角很多地方还缺乏公共中试基地,有的只能外包到长三角。目前,许多创新型企业渴盼,政府能出台引导政策,补上研发设计、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短板,让企业加快创新的脚步。

  走创新驱动的道路,产业生态圈不可或缺。在丁力看来,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配套产业所需的生产性服务,提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管道与网络,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与战略平台,提供系统的专业服务和政策支持,为支柱产业创新与发展提供良好生态。

  《报告》认为,通过产业生态圈可以构建三个方面的区域竞争优势:一是在产业生态圈内的企业,可以获得较低的生产成本,得到参与市场竞争的相对比较优势;二是在产业生态圈中,可以获得便利的生产配套和生产性服务,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三是通过产业生态圈中集聚上下游相关企业产生的外部性,可以有效推动创新。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