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甘泉润心间,莲花何田田

2019-05-20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李梦醒

  

  发现莲花书院是一场意外,而在泉翁的文集里与他对话,却是人们不可绕开的注定相遇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在绿意葱茏、山气浩渺的广州增城区永宁街南香山,曾坐落过一间明代书院,这便是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湛若水创建的“莲洞书馆”,又称“莲花书院”。莲花书院遗址的身份已得到确认,并被省有关部门评为“2018年南粤古驿道文物重大发现”,遗址的保护展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远眺书院遗址,人们依然可以从那些残留的柱础和石梁中窥得几分湛若水宽广博大的内心世界。

  莲花书院,撩开神秘的面纱

  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增城区推动莲花书院重建工程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了莲花书院的遗址,随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书院所在的南香山西距广州古城中心约36公里,是“广东三樵”之一的南樵,又名南樵山。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曾描述,“南粤有三樵”,即东樵博罗的罗浮山、西樵南海的大科山、南樵新塘的南香山。西樵和东樵早已是旅游胜地,而今,南樵山也因莲花书院向世人渐渐撩开神秘的面纱。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易西兵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本来是要重建莲花书院的,没想到我们发掘到了遗址,于是重建方案也调整了,就在原遗址上根据已有的痕迹复建。”

  从2016年发现到2018年完成考古挖掘工作,莲花书院的遗址外貌一点点向人们展现出来:书院遗址南北宽30.5米,东西长59.0米,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呈中轴对称结构,坐西北向东南。书院的基址在两条小溪交汇岬角内人工堆填的平台上,平台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背靠山体。人站在遗址平台上,可以看到远处的山水风景,视野极佳。易西兵笑说:“我们工作人员挖掘时都感慨书院的风景自然清静,开玩笑说若是在这里复习高考,一定能考清华北大了。可见湛若水先生当年选址的用心良苦。”根据书院遗址出土的一件红砂岩残碑的表面刻有“乙巳春泉翁书(書)”的文字,人们判断出这里的“泉翁”指的就是选址并创建莲花书院的湛若水。

  易西兵指着遗址现场照片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书院的布局:“我们根据发掘情况分析,遗址第一级平台为书院的门楼,分三间;第二、三级平台可能为书院的诸生馆;第四级平台为书院的讲堂,分五间,两侧为翼廊;第五级平台为书院的正堂及左右偏堂,都为三开间结构,两侧为从第四级平台延伸而上的翼廊。这些结构与湛若水著《娥眉山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的记载吻合。此外,书院遗址外还有‘海阔天空’摩崖石刻,其顶部刻有‘中主石’,它位于莲花书院建筑的中轴线上。这些石刻自明末书院被废弃坍塌后都保存得非常好,非常难得。门楼的石砌小路,我们猜测是山下通往书院的道路。”

  可参与的考古,与古对话

  对于莲花书院的荒废, 史书上鲜有提及,但可以从遗留的县志记载中找到些许线索。据易西兵介绍,根据清康熙版《增城县志》记载可知,书院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建成,至清康熙年间已经荒废。其间书院遭受过两次致命性打击,可能与其荒废有直接关系:一是明万历七年(1579), 首辅张居正奏请朝廷“诏毁天下书院”“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书院或许毁于这一政策;二是明末清初时兵荒马乱,生灵涂炭,书院可能毁于当时的动乱。结合对莲花书院遗址的勘探试掘,以及遗址出土的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瓦当和瓷杯、瓷碗的残片, 遗址内莲花书院的地层内没发现任何的清代遗物,所以书院的倒塌时间应为明末,这符合县志等文献的记载。

  据易西兵介绍,莲花书院遗址发掘的学术意义令人瞩目。第一,这次发掘揭露出来的明代莲花书院遗址的形制布局与相关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其时代明确,这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书院兴盛的重要见证。第二,莲花书院建筑基址大都保存完好,对研究明代书院的建筑规划及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莲花书院是湛若水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并为明代书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目前,在文物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下,增城区正在深化莲花书院遗址的保护展示方案。易西兵说:“未来,我们要在原地展示书院残留下来的物品,并把复建后的书院进行设计,结合已有的旅游公路,把书院打造成既能感受南香山的自然风景,又可供后人瞻仰、缅怀湛若水的广州乃至广东、全国著名的人文景观。”

  这几年,古老沉淀的前人遗迹、遗物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走进博物馆、关注考古的民众越来越多。各地博物馆成了网红IP,人们不断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这波复古热潮为传统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营造了一个令人欣喜的大势。

  “考古工作要服务于新时代,服务于社会。考古工作者要把民众的文化需求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走近考古到认识考古,再到体验考古、关注和支持考古,我们一直致力于向公众开放可参与的考古活动。一是通过现场体验,一是通过考古成果展览,让公众感受到穿越历史、与古对话的深刻体验。”易西兵坦言。

  甘泉学说,若水深情

  从明代哲学家陈献章到湛若水,岭南心学以更完善、更系统的面貌呈现出来,人们进一步感受到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很大程度上,狭义上的岭南心学,指的便是陈湛心学。

  “无处不授徒,无日不讲学。”湛若水在教学中传播先师的思想学说,并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所兴办的书院有40余所,弟子近四千人,并为书院确立德与举“二业合一”的办学方向。

  在教育观念上,湛若水非常主张德育,这是与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举业”却忽略“德业”的主张相反的。湛若水生活的年代是以科举取士的,科举即举业,是年轻人追求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吗?湛若水提出了“学而至于德业合”的观点。他认为,年轻人既要涵养德行,又要追求举业,二者要共同努力。并且,德业与举业是一回事,不能割裂来看待它们的关系。如果只怀着“计功谋利之心”,只为了“举业”,不注重德业的修为,这样的结果就是“大本失”,成不了圣贤,反成了盗贼。只有注重涵养,才能有“德业”,具备学习成业的“根本”,才能发散枝叶。这样辩证地探讨学识与德行的关系,放在当下的教育中,湛若水的“二业合一”论仍然有极高的当代价值,并为教育过程指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湛若水的观点是在时间的层面上确立了教育的核心思想,纠正了重举业不重德业的不良习气。这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创新,也体现了儒家心学关注社会、服务现实的特点。

  在学习方法上,湛若水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不少主张,如今看来,仍然是十分实用的方法。比如要专心学习、注意力集中,循序渐进、劳逸结合、以诗自娱……

  “以兴学育贤为己任”,是湛若水追求一生的目标。湛若水所到之处,如南京、扬州、贵池、衡山等地,他必捐资或独资修建书院,并筑白沙祠纪念他的老师陈白沙。除此之外,他还资助贫苦弟子。他从南京退休后,在广州定居,仍在南方讲学、办学,直到年逾九旬。莲花书院,正是他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在七十多岁的年纪耗费了三年多才建成的。虽然湛若水在广东建立的其他几家书院都没有留下可追溯的遗址和遗迹,但从莲花书院残存的精美柱础、石墙等可以看出湛若水对书院建设和布置的用心。湛若水努力将官学变为乡学,为许多贫苦子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发现莲花书院是一场意外,而在泉翁的文集里与他对话,却是人们不可绕开的注定相遇。在莲花书院的清风霁月里,在新安江的淙淙水声里,在阳明先生的墓志铭里,后人感受着若水的清朗无私,也感受着若水的隽永深情。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