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老旧水利重生记

2019-04-16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付强 杨洋 张亮

  

  ◎《南方》杂志记者∕付强 杨洋 张亮 发自汕尾、云浮、韶关、中山、广州

  ◎本文责编∕王宏旺

  一大早,云浮罗定市生江镇碗窑村60岁的李伯就动起了锄头,给家门口的八分地松土,准备今年新种些果树。

  “农事渐兴人满野”,日前,《南方》杂志记者行走田间地头,看到在我省各地,无数像李伯这样的农民,已经投身到春耕的火热场景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省内众多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50至80年代,为南粤大地的农业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如今许多已老化失修。《南方》杂志记者在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各选取了一个点进行深入调研,发现虽然存在多种困难,但各地正行动起来,积极对老旧水利的运行和维护进行破题,保障了春耕的顺利进行。

  粤东陆丰:确权小型水利

  陆丰属于易涝易旱的地区,农田灌溉、防洪防涝全部依靠全市大大小小的水库、水闸。这些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运行时间较久,安全隐患多。即便如此,陆丰仍保持着洪涝灾害群众零伤亡的记录。

  何以能如此?陆丰靠的就是基层水利人的责任担当。

  从市区朝西北行车12公里,就到了箖投围水库。水库管理处主任蔡镇演介绍说:“箖投围水库始建于1959年,是一宗灌溉、防洪的蓄水工程,灌溉1.5万亩农田,保卫人口8万多。”《南方》杂志记者看到,在水库大坝前立着责任牌。蔡镇演说:“水库日常养护经费不足,除草、防治白蚁都是问题,我们工资拿得少,工作还是要做好。遇到问题,请示市的水库责任人协调解决。”

  位于陆丰市区的螺河桥水闸建于1966年,它不仅仅是一座水闸,同时曾是连接螺河两岸的一座人车通行的桥闸。上年纪的陆丰人都知道,当年它是广汕公路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螺河桥水闸灌溉农田8.71万亩,总供水人口达80万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闸已评定为“四类闸”,必须拆除重建。陆丰市水务局局长庄木辉告诉《南方》杂志记者,2011年已上报要移址重修,该水闸现已列入病险水闸规划,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省专家审核,总控制造价6亿元。这期间,保障水闸的安全运营靠的是日常管理和维护。

  老旧水利工程普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个问题,从2017年开始,陆丰市水务局开展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对全市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了产权明晰,对工程管理主体、范围、责任、制度进行了明确,设立基层水管协会,并由市财政解决了部分维修养护经费。

  庄木辉说:“我们正在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行按区域或水系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小型水利工程巡查人员财政补助机制,着力保障小型水利工程巡查人员经费。推行管养分离等多种服务形式,推进社会化、专业化维修养护服务。”

  粤西罗定:培育用水协会

  在罗定市附城镇水溪村,清泉奔涌在上世纪50年代兴建的渡槽里,顺着引水渠流入方圆数公里的田间。渡槽下“冬眠”的农田已经被水流“唤醒”,引水渠每天有“渠长”来回巡视,遇见漂浮物和淤积物就当即处理。

  罗定历史上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当地人民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大兴水利,形成“长藤结瓜”的格局,把荒地变成良田,把“饿定”变成粮仓,这些水利工程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里设置了300个编制,对市属水利项目进行运维。但大批的镇、村级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情况比较突出,水利最后一公里无法抵达。”罗定市水务局局长谭荣佳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谭荣佳清楚地记得,去年一次接报引太工程一处渡槽发现裂缝,他马上向市委报告,并立即指挥断水抢修:“极小的裂隙都可能引起渡槽崩坏,下游整个村庄都有可能被冲垮。”

  当时的危险及时解除了,然而建于1958年的引太工程,整体上都需要进行更新和加固。按照标准测算,其整体维修成本需要1.2亿元,对于罗定这个农业市来说,压力不小。

  为此,罗定不仅构建河长组织体系管护水利设施,还摸索出一套“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经验。罗定太东村有个库容约为29万立方米的石硖水库,主要满足太东村2000亩农田的灌溉及3500人的饮用水,现在建有自来水厂一座,日供水量约100立方米。当地经过深化农村水利改革,石硖水库和太东自来水厂的权属划归太东村农民用水户协会,村民也转变思维,形成了“水是商品”意识,付费用水。

  罗定计划在全市推广这种做法,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管理”的原则,引导村民群众自发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切实加强工程建后管理;加大财政对农民用水协会的扶持力度,让村农民用水户协会良性运作起来,用好村级各项水利设施,管好村级水利设施。

  粤北韶关:力推管养一体

  南雄孔江水库四周青山环抱,林木葱茏,清澈的湖水倒映着青山丽影,犹如碧玉凝脂,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光游览。据水库管养负责人温华明介绍,该工程上世纪60年代建成,是一宗以灌溉为主,防洪、发电为辅的中型水库,也是南雄最大的水库,建成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南雄干旱面貌。“如今孔江水库不但成为水源地,还建设成了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为1600多公顷,有了‘百岛湖’和‘粤北第一库’之称。”

  据温华明介绍,由于省里没有拨款,全靠市县财政供养,水库管理所的员工工资普遍较低,而且水库堤坝也多年未能进行系统地检测修缮。“我们工资虽然低,但一直都是尽心尽力来管养。而且,管养是一体的,因为缺钱,日常除草、灭白蚁等工作全靠人力完成。队伍基本稳定,也得益于韶关市的定岗定编,给我们有所保障。不过虽然有编制,但因为工资低,地方偏远,近年来很难招到新人,全靠我们这些老员工,艰苦奋斗、攻坚克难。”

  《南方》杂志记者来到南雄乌迳镇水松村管的大坝水库了解到,该水库的管养人员董石兰为村里聘请,工资由政府支付。“除了日常巡查,每年两次开闸放水灌溉农田之外,一年要花两个月的时间,用镰刀对威胁堤坝安全的杂草进行割除。”董石兰说。

  韶关市水务局建管科科长毛德志介绍,在2008年全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中,韶关市大中型水利工程明确了管理单位,确定了管理人员编制,进行了人员定岗,解决了工资来源。“2016—2018年,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管护主体,落实了管护经费,建立起较规范的规章制度和运行保障机制,实现了‘宗宗工程有人管、镇镇都有水管所、村村都有水管员’的目标。”毛德志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珠三角中山:改建焕发生机

  水利老化的困扰,并非为农业市县独有。

  中山市民众镇的二滘口水闸是一座中型水闸,它于1960年建成。《南方》杂志记者在现场看到,水闸基础部分为砌石结构,局部位置出现破损,6个闸口已有3处混凝土闸门无法使用,只能处于关闭状态。

  中山市人大代表、民众镇水利所副所长李宇峰介绍说,混凝土闸门为当年始建闸门。因为闸门老化和运行需要,已停用十几年。另外洪水期间,关闭的闸门附近石缝也会出现渗漏现象:“已经请水利专业机构评估过,单单二滘口水闸重建就需要5100万元。”

  一到汛期,水利工作人员都绷紧了神经。中山市位于珠三角地带,近年来超强台风频发,接连出现百年一遇风暴潮,2017年“天鸽”、2018年“山竹”都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此,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年初的中山市两会上,水利设施减灾防灾成为今年“一号议案”,确保老旧水利设施运行不出问题。二滘口水闸重建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相比二滘口水闸,2012年改建后的三宝水闸可谓是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远看气势磅礴,近看环境优美。三宝水利枢纽由旧三宝水闸、新建水闸、船闸组成,周围建有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带,俨然一座水利生态公园。走进三宝水利枢纽水闸监控室,《南方》杂志记者发现水闸实现了视频实时监控,自动化操作船闸开闭,硬件设施相当先进。这么大一个水利枢纽,一共只有6名工作人员。“为保证安全运行,工作人员24小时在岗,6人三班倒,2人同时在岗。 ”民众镇水利所副所长王求介绍说。

  省水利厅:加固7000多座水库

  《南方》杂志记者从广东省水利厅获得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建成小(二)型以上水库8413座,总库容453亿立方米;水电站9658座;5级及以上堤防3865条,总长22130公里;水闸8312座;规模以上泵站4810座。这些水利工程大大改善了南粤大地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民带来丰收的希望,同时构成了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

  但是水利设施老龄化的问题也比较普遍。从建设时期来看,全省绝大部分水库建于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东“一村一小型水利”建设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简陋不全等问题普遍存在,加上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一些水利工程存在安全隐患,成为我省防洪工程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针对水利设施老化的问题,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已经行动起来,将省级水利投入分配与工程管理考核工作挂钩,通过奖补资金分配激励机制的建立,引导地方财政加大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投入,全面促进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一方面除险加固,一方面加强管护。

  除险加固方面,省水利厅介绍,为整治水库安全隐患,1998年以来,我省共加固了7000多座病险水库,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成效。当前我省列入相关规划正在实施加固的病险水库共有60座,这些水库计划于2020年前完成除险加固,165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项目列入规划。近十多年,我省加大了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已对3宗大型灌区、132宗中型灌区和1158宗山区小型灌区进行了改造,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661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0年底的0.44提高到2017年的0.4945,灌溉用水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加强管护方面,水利部门着力破解“重建轻管”难题,逐步建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投入长效机制。省水利厅将力促地方落实主体责任,敦促地方有序推进规划内工程项目实施,强化工程质量、安全和廉政管理,建立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同时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积极推动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加大对建后管护成效突出地区的奖励,激励基层做好水利工程管护“最后一公里”工作,破解老旧水利设施运维的难题。

  老旧水利,对广东的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功不可没。如今,“英雄”不应迟暮,唯有时时更新、时时维护,才能让水利工程不断焕发生机,久久为功、利在千秋。

 

  难题需要破解 时代召唤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新阶段,广东省老旧水利设施的运维问题再次进入各级政府的视野。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设施老化,我省许多水利设施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从经济上分析,有投入资金不足的缘故;从体制上分析,则是长期以来“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的水利建设格局造成的。

  处于粤东西北西罗定、南雄、陆丰,又是农业生产大县,饱受老旧水利设施困扰,自不待言。令人诧异的是,在珠三角的中山,也不能独善其身。中山市民众镇经济发展在中山市23个区镇排名一直靠后,镇级财政收入有限,难以负担水利设施建设费用。

  问题是时代的先声,正是老旧水利设施的运维难题,为深入改革、啃下硬骨头吹响了号角。 地方领导干部需要改变政绩观。水利工程工期长,见效慢,动辄要几千万上亿元资金投入,建成后主体部分深藏于水下。需要领导干部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只出实招务求实效,领导干部对基层水利工程的基础性、公益性、艰苦性需要重新认识。

  虽然问题多多、困难重重,《南方》杂志记者也了解到,各地也正在积极行动起来,没有等靠要,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地探索改革。无论是罗定的用水协会、陆丰的小型水利确权,还是南雄的管养一体、民众镇的积极作为,各地都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改革和创新。这正是当下基层水利人担当和责任的体现。

  眼下,基层水利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期。恰逢全面深化改革时代,国家已安排多项基层水利财政公益性支出,出台制度鼓励地方创新体制机制,基层水利创新发展大有可为。破解老旧水利运维的关键问题,一是明确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事权关系与财力分配。谁出钱,谁来建,谁管护?二是调动种养殖大户、农业经营户、农业合作社以及社会资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发挥市场机制。三是推进基层水利管理组织建设。经费如何保障,用人制度如何创新?四是探索中小型水利设施长期养护机制。

  基层水利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水生态环境再造的基础工程。难题需要破解,时代召唤改革。

 

网编:卢志科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