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肩负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程风雨(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本文责编/李育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今年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主要领导也指出,要牢牢抓住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载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肩负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通过精准把握区域特色,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区域内协同发展,才能更好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动能。粤港澳大湾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统筹好区域内的资源配置,优化生产力布局。要通过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特色深度结合,以高效、智能、绿色、可持续为导向,促进经济体系协同优化、动能转换和竞争力提升。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抓手。在粤港澳大湾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具有现实基础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集聚了广泛的科技创新资源、全球化的开放市场以及成熟的产业生态,具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基础。例如,在生物科技、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区域内已经形成了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新动能领域快速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回升向好注入了强劲动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因地制宜为原则优化生产力布局,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际国内复杂形势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地缘冲突加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等外部风险持续升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经济的韧性,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依托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同时,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传统产业的旧动能日益式微,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创新突破的重要路径。
因地制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能释放整体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包含香港、澳门及珠三角9市,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异,因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例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通过深化粤澳协作,推动科技、产业、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正在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区域内部资源配置,不同城市和区域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最大化释放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要把握好几对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创新和高质量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好其中的几个核心关系,以确保粤港澳大湾区的持续繁荣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明确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融合与升级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应积极推动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新技术向各领域渗透,同时充分尊重和利用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模式的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帮助企业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立足区域实际,通过精细研究和精准施策,推动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形成更有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统筹好培育新动能与更新旧动能之间的关系。在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粤港澳大湾区需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框架下,把握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趋势和规律,推动以新质生产力为主体的新动能不断成长和传统产业旧动能的有序迭代。通过对新旧动能转换多维变量的精准把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培育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经济体系的系统集成与协同配合,从而实现经济工作稳与进、守正与创新、立与破的辩证统一。
妥善处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关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的创新。在粤港澳大湾区,随着高技术、高效能和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持续推动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同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要健全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优化体制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展,激发区域特色优势。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注重产业组织的创新,如发展产业集群、优化产业链布局等。另一方面,要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打破传统产业的界限,推动跨界合作和创新。推动新型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如定制化生产、服务化制造等,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和转型。
协调区域内部资源要素的流动与集聚关系。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要通过健全全国统一的人才大市场,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专业性创新人才和其他先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另一方面,各城市还需营造有利于创新要素集聚的环境,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障,提升人才的流入意愿和长期扎根能力。通过区域内部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与集聚,实现新质生产力布局的最优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平衡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推进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应通过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中的主体作用,让市场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过程中,需要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形成政府和市场良性互动的局面,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