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黄埔护树人

2022-08-08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杨洋

“一树一档”“一树一岗”,以“制”促“治”,护住古树名木,留住城市记忆。

“一树一档”“一树一岗”,以“制”促“治”,护住古树名木,留住城市记忆。

“一树一档”“一树一岗”……“树长制”护着古树名木,留住城市记忆。而当“年轮”遇见“乡愁”,生态承载着文明,文明也滋养着生态

◎采写/《南方》杂志记者 杨洋

◎视频/《南方》杂志记者 莫丽婷 李冉 陈海燕 实习生/秦意君 刘晓彤

◎本文责编/李焱鑫 刘树强

一个寻常的夏日,阳光透过树梢,打在温海宝脸上,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这位36岁的本地汉子,是广州市黄埔区长岭街道岭头村这一带的“树长”。虽然每天都会通过手机系统监控辖内树木,但他还是抱着时时放心不下的心情,习惯性地用脚丈量、实地巡查:“看看心里踏实,就跟多年老朋友一样。”

“树长”是个什么“长”?人们都知道,林业大省广东“七山一水二分田”。近年来,广东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起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机制,把林草工作上升到党政一把手来抓,这是我省继“河长制”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制度改革。

而在广州市黄埔区长岭、九佛等街道,又在“林长制”的基础上建立了街、村两级“树长制”,每一棵树都有权属人、巡查责任人,通过“一树一档”“一树一岗”,以“制”促“治”,护住古树名木,留住城市记忆。

护树

“胡叔,又来打理荔枝树啊!”

温海宝上山巡树,看到同村的胡叔,热情地打了个招呼。

“是啊,今年雨水多,就得多费点心思了啊。”

古铜色皮肤的胡叔,正在收拾工具,他刚刚给树做完养护。岭头村的村民几年前就易地搬迁到山下,出去打工的打工、创业的创业,早就不靠种荔枝的收入过活了。但这里的人们还是对这片林木保有着很深的情感,常常驱车上山打理。

“我们村民要爱惜林木,就像牧民爱惜牛马一样。树木在,衣食父母在。”温海宝是土生土长的岭头村人,打小时候开始,家人对树的爱护,就刻在他的记忆里。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片荔枝林,房前屋后也有不少秋枫、山葡萄树,可以涵养水土、遮风挡雨。除此以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大批知青下乡时来到岭头农场,在一片荒地上开辟,种下乌榄、茶树等。

村民都把这些当成“风水树”,特别爱护。温海宝回忆,小时候帮忙摘果实的时候,不小心折断枝丫,也是少不了挨一顿打的。长辈常说,树在守护着人,人也应当守护好树。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不仅是岭头村,整个长岭街道一直保持着朴素的护树传统,推动这里成为古树名木群落聚集地。目前辖区挂牌古树达900棵,树龄最大的达到385年,在册古树名木占全市总量9%。这些大树、老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也是研究自然史的重要资料。

当年在大树下长大的温海宝,工作之后兜兜转转又回来担任社区工作者,守护树木是其中的一个职责。

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护树”这个祖祖辈辈传承的工作,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近年来广东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机制,林草工作上升为党政一把手来管理,现已设立林长84457名,今年还将造林绿化任务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范围。

各地纷纷因地制宜,深化工作方案实施力度,广州市黄埔区长岭街道和九佛街道构建了街、村两级“树长制”,作为“林长制”的有效补充。温海宝成为最基层“树长”的一员,在护树上也实现了祖辈从未有过的“装备升级”。

“13:10,疑似病木,已处理。”

“16:45,摇晃,待处理。”

温海宝在平板电脑上的古树名木管理系统上接到信息,系统立马在电子地图上呈现出树木所在的坐标。这是从树上的环形传感器里发送出来的信号,在树木位移或者震动达到一定幅度的情况下,自动报警。“树长”可以先遥控调整树林周边的移动摄像头查看一下,弄清楚是风雨缘故还是人为原因;或者也可以远程诊疗一下树木是否有生病迹象,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进一步检查和介入。

“‘树长制’是基层对‘林长制’的延伸探索。这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制,核心是实现更为细化的‘分级负责’,有效开展古树名木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长岭街道党工委书记沈凯说。

护文

“护树”不仅是护生态,更是护文明。

“榕树底,担凳仔。霸头位,听古仔。”这句老广们耳熟能详的童谣,在今天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住在广州市中心城区的洪志文一家今年爱上了网红露营活动。他们乐于在节假日约上三五好友,到黄埔区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去“碧野寻踪”。这里不仅可以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发现另一个广州”,而且每到一个地方扫一扫大树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每棵树的品种、树龄,还可以听听“云讲古”。

长岭街道岭头村口有棵龙眼树,传说有鸟儿叼来秋枫的种子在树洞里发芽,所以长出了树干颜色和叶子完全不同的秋枫树,形成了“霸树”的独特景象。这里的乡亲们说,这棵200多年的“孖生树”象征着共生共荣。

元贝村一棵300多年的古荔枝树,经过岁月洗礼曾经干枯过,但是又长出新芽,几度“枯木逢春”,生生不息。村里长辈常常跟年轻人说,遇到困难的时候看看这棵树,树犹如此,人当自强。

从建村伊始的悠久传说,到东江纵队的革命故事,再到知青下乡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码”阅尽数百年,人们便能读懂古树背后的历史文化……这一个个“古树故事”,记录了城市历史的“年轮”,也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守护大树,就是守护城市的灵魂。水塘边,榕树下,莲塘村头摆开几张方桌,规划专家、文化学者、街道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谈“古”,就古村、古树、古屋等“十古”的保护交流思想、碰撞思路。这是黄埔区九佛街举行的“九佛九人谈”活动现场。

“在榕树下开这个会,翠意满满,乡愁满满。”黄埔区政协党组成员郑卓文说,“十古”保护要规划先行,既要重视物的保护,也要讲好故事,把文脉一代代传承下去。

从古树,到“十古”,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为历史文化保护、乡村振兴提出了许多新思路。

九佛街道去年10月在全市率先建立起街道层面的街、村、专职三级“树长制”,也大胆探索生态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新文明建设。

九佛街道党工委书记褚大军介绍,九佛街道以争创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积极统筹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打造“莲重燕来”新乡村示范带。

促治

当“年轮”遇见“乡愁”,生态承载着文明,文明也滋养着生态。而经年间,一张青山绿水、气韵生动的图谱正在黄埔区徐徐展开。

“树长制”的优势在哪里?有关专家认为,与“河长制”相似的,在“林长制”上延伸建立的“树长制”,既界定了各级相关负责人的工作职责,也科学划定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联动有效的工作机制,责任到人更加明确,突破了林草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限。

正是因为“跳出林草抓林草”,“树长制”的效应不只是简单地造林、育林、护林,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大范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现在的九佛街道“山水林田湖草”融为一体呈现美丽风光,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九佛街道以九太路沿线为核心,打造融“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体的“醉美生态廊道”,盘活点状供地,连点成串,将古村落保护等乡村振兴项目紧密相连,高品质打造乡村振兴高地。

随之而来的还有社会效益。

“一抹志愿红,一个垃圾袋,一把垃圾钳”,几十位红马甲志愿者,开展“清”山护林党日主题活动,分AB两线沿着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认真清理垃圾、巡查名木古树、宣传环保理念,成为绿水青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通过党群服务队,定期开展特色服务活动,收集居民群众对城市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本地历史民俗文化,组织党员群众共同维护生态环境文明,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沈凯说。

“五六十年过去了,重回岭头农场,看到我们当年当知青时候种下的乌榄树还在,而且保护得很好。”镜头回到长岭街道岭头村口,头发花白的何丽都老人,与当年的老知青一起重返故地,在亭亭如盖的树下感慨万千,“希望再过几十年、一百年,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在这些树下乘凉,还能讲起大树见证的这些故事。”

青山何不老?长治焕新姿。这份绿色遗产值得世代传承下去。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