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生态环保铁军在行动

2022-08-08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陈健鹏

为人民群众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背后离不开广东“生态环保铁军”的努力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通讯员/粤环宣 发自广州、汕头、韶关等地

◎本文责编/张蓓蕾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实施绿美广东大行动,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扎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东。

为人民群众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背后离不开广东“生态环保铁军”的努力。他们用实际行动投身于生态环境保卫战,尽心尽责尽力,用心用情用脑,倾其全力做好绿色文章,筑牢生态屏障,书写了铁军担当。日前,《南方》杂志记者采访了其中的三位佼佼者。

刘燕飞:见证练江从“污染典型”到“治污典范”全过程

“十年来,我见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广东、在汕头的生动实践。现在,练江水更清了、景更美了,大家的生活也更幸福了。”回忆起练江整治期间的点滴,汕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的刘燕飞,这位干了20多年环保工作的女干部有些动情。

练江是潮汕人民的母亲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粗放式发展和流域人口快速增长,练江水质逐年恶化,成为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2010年开始,练江污染整治提上了日程。

一直在环保部门工作、曾被评为全国环境法制工作先进个人的刘燕飞,于2011年调任潮南区副区长,分管环保工作,接到了练江整治这个“烫手山芋”。 刘燕飞率先提出“印染企业入园集中生产”的设想,并将整治印染业作为练江治理的突破口,为全面铺开练江整治打下了基础。

“当时我们还没有生态环境、系统治理这样的概念,虽然整治了很多次,但都是治标不治本,水体还是黑臭的,进展十分缓慢。”刘燕飞说。

2018年6月,中央环保督察组下沉汕头“回头看”时,对练江整治工作提出严厉批评,要求立即全面整改。因为部分工作任务未能按期完成,那几年,刘燕飞曾多次被纪委进行问责调查,并在中央督察中被问责。

“作为一位老环保人,想起来也会觉得很委屈,但确实也是我们工作推进得太慢。”刘燕飞说。“回头看”后,刘燕飞调任汕头市练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常务副主任,肩上的担子反而更重了。

突破口在哪里?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刘燕飞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开了她的思路。“以前总是觉得技术是最重要的,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从来没有系统性、整体性地思考过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汕头市采取大兵团协同作战,系统治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开展“五清”行动,严打违法排污,174家纺织印染企业全部集聚入园,实现绿色和发展双赢。

在这个过程中,刘燕飞担当起了“参谋员、主攻手、引导员、质检员”的角色,开展研判分析数据及措施建议、到一线工地督促项目建设、引导助力企业平稳过渡、持续在练江干支流一线滚动排查……

2021年,练江水质稳定达到IV类标准,创2004年以来最好水平,重现昔日江水如白练的美丽景象。2021年12月,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督察反馈意见中明确指出:“练江从‘污染典型’蝶变为‘治污典范’。”

邓一荣:为净土保卫战提供技术支撑

他的足迹遍布全省,一次次走在土壤污染踏勘前线,一回回深入地头开展技术帮扶,为了让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他尽心尽力尽职,不忘初心。他说自己人生中最好的时光与国家深入推进“土十条”、打响净土保卫战的时间不期而遇,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

他叫邓一荣,现任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环境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是一名活跃在全国土壤生态环境领域的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

土壤是生命之基、万物之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较大。摸清广东土壤污染的底数,让土壤重生,是邓一荣的研究方向。

2016年12月至2021年6月,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接开展了广东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一系列相关工作,邓一荣作为负责人全过程参与。在此期间,他通过技术手段,破解了区域土壤环境风险识别与源解析难题,为土壤污染详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最终,凭借邓一荣研发的技术手段,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团队共完成调查地块9963个,编制省级管理、技术和答疑文件46份,形成全省重点行业企业“一清单、两名录”系列成果,确定了全省土壤污染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

“土壤治理,并不是要把土壤中的污染物取出来,更多的应该是管控,通过风险管控,达到土壤安全利用的目的。”邓一荣说。

韶关是“有色金属之乡”,也是广东省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邓一荣作为技术牵头人,带领团队在韶关精心打造“粤北韶关土壤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研发、评估验证与工程示范基地”,在基地内种植水稻等作物,通过研究作物的长势等,研发筛选出了54个土壤修复产品和近10套修复技术模式,为韶关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他还以平台+技术+制度为特色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撑,推动了韶关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韶关“1+1+3模式”,在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防治管理现场培训会上得到时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的高度肯定。

2016年,国务院发布“土十条”,从十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硬任务”。为使政策能更“接地气”,邓一荣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不断进行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时,团队经常要去往废弃的工业园区和深山等地方,时常会碰到散发的有机毒气,甚至是竹叶青等毒蛇。现在,每次实地调查时,邓一荣还有随身携带雄黄防毒蛇的习惯。最终,通过实地调查,邓一荣带领团队编制出了《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办法》和广东省“土十条”。

“我觉得我们生于这个时代是很幸运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作为一名党员,遇到的难题越难越新,越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越要冲锋上前。”邓一荣说,在工作中不断克服新的难题带来的成就感,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土壤环境研究中。

贺美峄:女汉子化身环保卫士

历经“八年总量减排战”“‘十三五’净土保卫战”“固体污染防治攻坚战”,韶关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管理科科长贺美峄从一个普通平凡的女孩,被磨炼成了韶关环保众多卫士中的一名。说起这段经历,贺美峄总说自己是一个“女汉子”,能够“撑起半边天”。

2010年,作为一个环保专业的“门外汉”,为了推进污染防治工作,贺美峄开始专心研究,披星戴月学习环境监管技术要点,到企业现场开展环境管理实践。她走遍了一个又一个脱硫脱硝设施运行现场,带着台账建设规范、工程建设倒计时表和年底排放总量指标任务要求,驻点企业开展现场管理实践。

历经100多天努力,她熟练掌握了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环境监管能力,协助重点企业脱硫脱硝设施均正常运行,区域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2016年5月28日,国家“土十条”发布,净土保卫战打响。韶关成为广东唯一、全国仅有的六个先行区之一。但彼时的韶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薄弱、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让这项先行先试的工作充满了挑战。

贺美峄被任命为韶关净土保卫战的牵头组织人。同事都说,贺美峄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因为白天她要沟通协调各级各部门关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事项,只能利用晚上时间进行总结和梳理。

由于夜以继日的加班和奔波,2018年她曾因病住院手术治疗。但彼时,净土保卫战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她反复询问医生出院时间,术后第二天,便让同事将手提电脑送到了病房。

有人问贺美峄,为什么要这么拼?贺美峄总是说:“希望通过我和同事们的努力,让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真正转变。”

在她的参与和见证下,韶关卸下重金属污染的重负,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建立“1+1+3”模式,积累了土壤环境空间化管理、地块开发时序管理、环境修复+开发利用、天空地三维隐患排查、源头预防“转—断—治”、农用地“调—控—治”、123+N技术管理、酸性矿山“火星”复绿等八大经验。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