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以硬担当推动“两山”理念落地落实

2022-08-08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刘艳辉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如何转化?要过几道关?在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广东落地生根过程中,各地坚持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探索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方式方法。《南方》杂志约请深圳、河源、云浮三地相关负责人结合本地实际,畅谈行思悟得、落实路径

◎《南方》杂志记者/刘艳辉 实习生/刘一路 庄芷珊 通讯员/赵晓娜 发自深圳、云浮等地

◎本文责编/林若川

张学凡:以改革创新引领特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实践,积累了十条宝贵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圳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社会大局整体呈现出“发展向前、生活向上、生态向好”的良好态势。面对面积不大、资源紧缺、人口众多等现实困境,深圳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改革创新引领特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以实招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以理念创新为引领,激发生态文明建设内生动力。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在此基础上,先后出台实施一系列重磅文件,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并进行考核检验。

以思路创新为核心,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板。深圳坚持打破常规,用创新思路和超常规举措来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硬措施”补齐“水短板”,在全国首创“大兵团作战”的治水模式,“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水污染治理资金超过1500亿元,建成污水管网6460公里,用4年时间就补齐了40年的历史欠账。用“硬标准”打造“深圳蓝”,在全国率先实施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等全国最严地方标准,提前实行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最早实现公交车、出租车100%纯电动化,以将近20年的严标准、快速度、实举措,奋力铸造“深圳蓝”。用“硬担当”建设“无废城市”。以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固废监管方式、推动全民行动,全市固体废物本地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较试点前提升34%,为全省“无废城市”建设、珠三角“无废试验区”建设探索了宝贵经验。

以方法创新为关键,激活生态文明建设新动能。紧抓综合改革试点历史机遇,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力推进8项综合改革任务,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已经有7项落地,另1项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改革成效持续显现。以区域空间生态环境管理评价制度改革为例,深圳发布实施评价管理办法、技术指南等4项制度性改革成果,推动环评管理由传统的行政审批向政府主动服务转变,超过90%的建设项目执行管理清单即可开工建设,极大程度实现了简政惠企。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筑牢生态文明建设基石。深圳着力破除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出台涵盖6大类56个单位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开展环境损害赔偿公益诉讼,形成了体系完备的定责、分责、追责制度链条。同时,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先后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20余部生态环保类法规和60余部地方标准、技术规范,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体系完备、制度严密的生态环保地方法规体系。

张少忠: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

近年来,河源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生态优势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短板加快补齐,一大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解决,环境治理机制更加健全。接下来,将持续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不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新担当新作为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

坚守“三线一单”,严把准入关口。将生态环保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环保三管三必须”,用好“三线一单”绿色标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严把环评审批、排污许可等关口,遵循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培育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百亿级水产业、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生态旅游业、现代高效农业等“五大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加快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做好水产业、激活水经济,把“水库”变“金库”,加快打造百亿级水经济产业集群;推动矿产资源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打造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打造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

坚守发展定位,牢筑粤北生态屏障。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积极抢抓“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发挥河源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推进碳排放交易、污染减排、清洁生产,为对接“双区”绿色产业体系腾出环境容量,持续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达100%,东江、新丰江水库水质达到考核要求,主动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大湾区提供一流的生态屏障支持。

陈东建:奋力打造粤北生态发展新高地

云浮积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实践,迈出了打造粤北生态发展新高地,建设高质量发展美丽云浮的新步伐,云浮的“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高。

筑牢生态屏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美丽的后花园。全市坚持巩固拓展粤北生态屏障功能,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去年以来,严格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有关实施方案,压紧压实部门和属地责任,推进大气污染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开展集中整治行动遏制城区污染、工业大气污染源提升整治等,守护好湛蓝天空。科学编制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紧盯水质目标和饮用水源环境安全,系统推进水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完成新一轮入河排污口“查、测、溯”工作,守护好水这一“生命之源”。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建立完善建设用地联动监管机制,完成全市地下水国考点位监测现状信息调查。

突出蓝图引领,坚定不移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牢牢把握“云浮有什么、云浮能做什么、云浮想做什么”的基本逻辑,坚持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项目为牵引,大力开发提供跨区域生态调节服务产品;全面规划建设大湾区清洁能源基地,启动建设新兴、郁南的2座抽水蓄能电站。依托资源禀赋,全力构建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全面培育发展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持续推进清洁生产,推动减污降碳。“十三五”及2021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均超额完成任务。

坚持系统治理,生态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实现齐抓共管,河湖水事更趋规范有序,全面完成市级及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结合全国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创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以及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等抓手,大力推进城市生态保护和治理。全面推进美丽圩镇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农村污水治理率达50%以上。连续两年蝉联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指数第一名。

抓牢制度建设,环境体系建设实现新进步。突出规划引领,紧盯“三线一单”、坚持抓“长”抓“常”,研究制定分区管控体系、打造粤北生态建设发展新高地专项行动等6大类规划文件,引领推动生态环保工作落实;健全法规体系,制定实施全国首部规范石材生产加工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等;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办法等文件,以责任落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