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访问后的中东耐人寻味
7月15日,沙特阿拉伯吉达,美国总统拜登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本·萨勒曼共同出席会议。
阿拉伯世界看到了即将到来的新现实——新的多极世界正在形成,美国已无法重新主导中东。美国在中东的权力和声望江河日下,决不是年迈的拜登所能挽狂澜于既倒的
◎顾正龙(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责编/郭芳
美国总统拜登在宣誓就职18个月后的2022年7月19日,结束了他第一次为期四天御驾亲征的中东之行。“你方唱罢我登场”,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拜登刚结束中东行后三天,就飞抵伊朗首都德黑兰进行访问,这次访问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伊朗之行恰好重合。两位领导人加上东道主伊朗在德黑兰的三方峰会,名义上是聚焦错综复杂的叙利亚局势,商讨阿斯塔纳机制事宜,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人和伊朗人都想“拉土抗美”——对抗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阿拉伯—美国关系出现新情况
开罗阿拉伯世界研究与高级研究中心7月20日组织了一场题为“阿拉伯国家希望从拜登政府那里得到什么”的研讨会。该中心由阿拉伯思想家穆斯塔法·艾勒菲季博士主持(作为会议的主旨发言人),一些从事各专门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
艾勒菲季发言认为,拜登总统访问中东是美国与中东隔绝之后的“紧急转弯”,而对中东的隔绝政策的始作俑者是他的前任特朗普,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他强调,拜登当前“向中东转变”的政策与俄乌战争有关,如果这场战争没有发生,中东问题将会继续被忽视,并且在处理中东问题时仍会漫不经心,非常怠慢,特别是因为拜登总统还对该地区的一些国家发表了不友好的声明。但他在制裁俄罗斯后,突然感受到紧张的能源危机,促使他主动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企图恢复美国在中东的政治存在。艾勒菲季强调,拜登的中东政策使许多阿拉伯领导人不安,并感到美国决策者的无知和傲慢。他认为拜登中东之行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拜登的中东之行是一次“不冷不热”的访问,因为它只与美国利益有关。在拜登访问沙特阿拉伯之前,人们就有一种感觉,这是一次与能源危机和更多石油的愿望有关的访问,特别是沙特阿拉伯,鉴于其有生产出更多石油的能力,因此有些人认为美沙关系将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因为双方都有这样的愿望。但是在《华盛顿邮报》记者、沙特人卡舒吉被杀害的问题上,拜登对沙特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沙特方面可能出现了想法,在目前的情况下,拜登施压沙特似乎有点“不太识相”。
第二,阿拉伯人与美国人关系中出现新情况。阿拉伯人第一次与美国举行了一次平起平坐的会议。拜登会见了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科威特、阿曼苏丹国、约旦和伊拉克等阿拉伯领导人。由于阿拉伯人与美国人有一个复杂的过往历史,所以他们要学习伊朗面对困难的精神,敢于用不同方式,抓住国际关系中可利用的稻草,采取阿拉伯人通常不愿意采取的立场去实现其目标。这种形式的关系也许可以构成未来美阿关系的新型模式。对于那些关注这次峰会的人,一定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即这是阿拉伯人第一次显示一种政治觉醒的状态,反映了阿拉伯人合作的愿望,没有人不希望寻求一个健康的、可接受的和可扩展的关系。这些阿拉伯领导人发现,与华盛顿的关系可以按互利的方式进行交流,他们感觉到美国有求于他们甚于他们有求于美国。例如在对待也门胡塞武装问题上,美国要把其从恐怖主义组织名单上删除的要求,显得比他们还迫切。
第三,对伊朗采取更温和立场。在处理伊朗问题上,阿拉伯人没有统一的立场,但在拜登访问后,阿拉伯人对伊朗的态度变得更加温和了。例如,阿联酋宣布它不会成为任何反伊朗联盟的一部分,沙特阿拉伯认为伊朗是邻国并邀请它和平相处,埃及表示不会参加任何反对伊朗的集会。从拜登访问中东的各国安排来看,并没有出现阿拉伯国家互相挤对的情况。其实,阿拉伯国家对伊朗的立场与拜登所设想的立场并不相同,从访问前传开的消息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希望建立某种程度的联盟或阵线来对抗伊朗,而阿拉伯方面在峰会上却对伊朗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立场。
阿拉伯共识
7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与6个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以及埃及、约旦、伊拉克领导人参加的“安全与发展”峰会在沙特阿拉伯海滨城市吉达闭幕。会后发表声明说,与会各方就消除一切威胁地区安全与稳定的行为达成一致,并确认美国在地区盟友面临威胁时将确保其安全。至此,拜登中东之行平平淡淡收场。
在吉达“安全与发展”峰会表述了共同关系形式立场的背景下,阿拉伯—美国今后一段时期关系将会如何?“阿拉伯国家希望从拜登政府那里得到什么?”研讨会消息人士指出,阿拉伯人最关注的是:
第一,不干涉阿拉伯内政。希望阻止美国对阿拉伯人的伤害,停止干预阿拉伯内部事务。根据吉达峰会的有关数据,这种立场是与阿拉伯国家签署协议的底线。阿拉伯国家在某些问题上的共识或团结并非无足轻重,而是具有影响力的,阿拉伯人可以在与西方的关系中采取边缘路线的立场。
第二,在巴勒斯坦问题上采取公正的立场。阿拉伯人希望美国在阿以冲突问题上采取公正的立场。根据拜登访问前的报道,拜登一直在中东寻求的是以色列与更多国家之间关系正常化,以便成为一个阵营,与在伊朗举行的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峰会所形成的阵营相抗衡
第三,支持反恐努力。拜登认识到恐怖主义是西方挑起的麻烦,他们应该发挥历史性作用,因此他们必须打击恐怖主义,但西方并没有这样做。埃及总统塞西在吉达峰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阿拉伯联合行动的上述原则。峰会消息人士指出,拜登此次中东之行的意义被媒体夸大了,阿拉伯国家并没有给拜登他想要的东西。相反,吉达的“安全与发展”峰会积极支持阿拉伯立场。如果说拜登有任何收益的话,那就是体现在强调阿拉伯联合行动的必要性前提下,各方须撇开争议,求同存异,达成协议。
会议人士在发言中认为,拜登政府是个在复杂的情况下匆匆上阵的政府,可以把他视为“紧急总统”,这个政府没有政治前途,在思考阿拉伯—美国关系时,阿拉伯人必须对美国—阿拉伯关系的发展前景进行认真研究。
德黑兰峰会释放多重信号
拜登结束中东之行后不久,俄土伊三国领导人齐聚德黑兰,举行三方会谈。这次会谈名义上就阿斯塔纳进程框架下解决叙利亚问题交换意见,实际上会议议题远超叙利亚问题。有分析指出,俄乌战争期间,普京此行旨在展示俄罗斯持续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伊朗和土耳其的友好关系,打破美国及其西方盟友造成的俄罗斯国际孤立状态。德黑兰峰会释放出以下多重信号:
第一,俄罗斯因俄乌战争而与欧美对立,伊朗人担心中东形成“伊朗包围圈”,俄伊目标一致,两家都打算拉拢在欧美和俄罗斯之间寻求平衡的土耳其,以对抗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俄罗斯与伊朗共同点是都被美国施加诸多制裁。俄罗斯计划把与伊朗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并准备签订有关战略关系的新条约。
第二,对俄罗斯来说,土耳其虽然是北约成员国,但埃尔多安政府不参与对俄罗斯制裁,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特别是作为俄乌之间的调停人,埃尔多安政府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日前称,土耳其对叙利亚境内疑似库尔德武装人员发动新的军事攻势时,不需要任何人许可。在土耳其外长发表这番言论的两天前,俄罗斯和伊朗在德黑兰的一场峰会上曾反对土耳其在叙利亚北部开展新的军事行动计划。埃尔多安看重的是,土耳其在叙利亚北部新的军事行动能获得俄罗斯、伊朗的认同。
第三,俄伊现在互相更需要彼此。伊朗表现出与俄罗斯增进关系的动向,其背景是伊朗与美国就伊核协议正常化的间接谈判陷入了僵局。伊朗提出了即使处于欧美制裁下,也要发展本国经济目标,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将会依靠反美的俄罗斯,对俄的合作分量越来越重。德黑兰在俄罗斯与西方战略对弈中的角色对俄的安全、能源和地缘经济政策同样变得至关重要。
美国无法重新主导中东
分析人士指出,拜登此次中东之行,可以说是美国政府对中东地区和中东问题关注度的回归,但这种回归是无奈现实使然,即在俄乌冲突持续、伊核协议谈判陷入僵局的背景下,力图挽救美国在中东日趋衰落的领导地位。然而,有媒体形容拜登此次中东巡访“空手而归”,时光不会倒流,阿拉伯世界看到了即将到来的新现实——新的多极世界正在形成,美国已无法重新主导中东。美国在中东的权力和声望江河日下,决不是年迈的拜登所能挽狂澜于既倒的。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