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以打造海上新广东取得新突破为牵引 全面推动海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3-08-28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庄伟光 赵苑妤 唐珮莹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广东要立足海洋旅游发展基础与优势,探索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广东实践路径,为打造海上新广东作出新示范

◎庄伟光(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海洋强国建设实验室”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赵苑妤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生)

◎唐珮莹(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生)

◎本文责编/郭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牧场、海上能源、临港工业、海洋旅游等现代海洋产业,强化涉海基础设施、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等支撑保障,为广东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广东既是经济大省,也是海洋资源大省。海洋旅游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构成,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求新性和外向性培植了海洋文化、丰富了海洋业态、拉动了海洋经济。

海洋:一个远未完全开发的“聚宝盆”,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向海则兴。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蕴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丰厚的“蓝色家底”,奠定了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维护国家主权、发展、安全利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促进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抓手。海洋旅游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构成,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求新性和外向性培植了海洋文化、丰富了海洋业态、拉动了海洋经济。在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海洋旅游业发挥了助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激发海洋经济活力的重要作用。我国海洋旅游依托优越而独具魅力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以日益完善的交通纽带贯通而成的“沿海旅游城市带”格局、以“要素集聚”和“产业集群”为特色的现代海洋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健全,观光游览、娱乐体验、休闲度假、邮轮游艇、海上运动等特色海洋旅游产品体系雏形已日臻呈现,海洋主题公园、民宿、垂钓、康养等旅游新兴业态持续涌现,发展势头强劲。

打造海上新广东要把握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机遇和趋势

广东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等主要指标连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旅游资源充足,滨海地质地貌遗迹多元,气候宜游宜居,产业集群效应突出、市场化程度较高、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健全,海洋旅游已不仅是广东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激活特色文化的重要动力源,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领域。在新征程上,广东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立足海洋旅游发展基础与优势,把握好需求转变、资源整合与产业重构的新机遇,以及消费大众化、需求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市场层次化、服务智能化、追求个性化、发展国际化的新趋势,实现由数量维向质量维转变,资源要素向陆海空一体化、立体化高效配置转变,驱动要素由传统海洋要素向创新要素转换,发展动力由规模扩张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换,探索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广东实践路径,为打造海上新广东作出新示范。

打造海上新广东要推进海洋旅游高位过坎,以质取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着力扩大内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重要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打造海上新广东全面推进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广东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要再上层楼,必须实现两大突破:一是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球海洋产业链价值链中进一步迈向中高端,韧性和安全性不断增强;二是解决省内沿海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推进共同富裕,让滨海县市区的资源要素得到有效利用、人口可以充分享受发展红利、百姓旅游消费生活得到充分满足。坚持实体经济为本,深入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并进,抓项目、建平台、优环境并推,扎实推进制造业当家,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旅游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挺起打造海上广东的“脊梁”。

一是努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展最好的湾区。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海洋旅游核心区的能量要进一步汇聚,文化和旅游吸引效率要进一步提高;同时,海洋旅游对外的辐射要进一步加强,不断拓展至广阔的腹地。向内,把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向珠江口汇聚,在珠江口形成了一个百公里黄金内湾,高质量建设横琴、前海、南沙等三大发展平台。汇聚海洋旅游科技创新支撑载体,实现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三大资源支撑海洋旅游发展的态势,加速科技转化支撑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能力。按照“世界级”标准,聚焦目标高、增长稳、品质优、模式新、格局大来构建海洋旅游高质量供给、高品质服务、高效能治理、高水平推广,更要彰显中国特色、大湾区特色。推进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文旅市场的多元发展,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展现文明之光、科技之光、时尚之光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现代都市文明新窗口、岭南历史文化地标群、科技创新体验样板区、滨海旅游度假黄金带、世界美食美味大都汇、全球主题公园荟萃地、国际会展节赛集聚地。向外,通过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等,把大湾区海洋旅游核心区的能量,传递到“环大湾区”的海洋旅游区域。

二是突出绿美广东引领,夯实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严格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对滨海、出海口、海岛等重要生态区域的低效林开展林分优化林相改善,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树种林种结构,集中连片打造功能多样的高质量林分和优美林相,创建滨海国家森林城市。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推进高标准建设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等绿色海洋旅游区,加强滨海、出海口、海岛等湿地保护和水土保持,推进海岸带生态屏障建设等行动。完善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监管体系,加快海洋旅游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创建海洋综合治理示范区为契机,以健全海域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海洋规划体系为基本方向,重点面向海域资源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智慧海洋建设、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探索并推广海洋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为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扩大宣传,加强媒体和公众监督。

三是以千里滨海旅游带牵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打造海上新广东,显然不能仅靠大湾区滨海城市“单打独斗”,必须发挥沿海地市的“集体效应”,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海岸千里旅游走廊,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新产业带来新路径,以新平台打造新高地,以新技术创造新动能,以新经济构建新体系,以新消费带来新生活,用大湾区带动粤东、粤西沿海的旅游业发展,创新区域帮扶协作机制,扎实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聚力“百千万工程”,激活海丝文化,打响独具特色的岭南乡土文化,壮大县域经济,立足功能定位,引导各类滨海县域文化和旅游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发展滨海县域旅游经济,扶持一批海洋旅游企业、建设一批海洋旅游项目,构建集中度高、关联度强、集约化水平高的海洋旅游产业集聚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高质量海洋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建设,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力促海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把手中的“任务书”和“施工图”转化为大地的“实景画”,锻造高质量发展潜力板,坚持陆海统筹,实现海洋经济发展共享,促进共同富裕。

[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2022年度特别委托项目)以及广东省哲学社会规划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主题研究专项《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GD23WTD03-2)阶段性成果]


网编:卢益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