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七十载 崇文鉴史谱新篇——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工作回顾
70年来,秉持“敬老崇文、存史资政”的办馆宗旨,省文史研究馆为赓续岭南文脉,推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本文责编/李育蒙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的“1310”具体部署中,强调要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肩负时代使命,助力文化强省建设,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已走过70年光辉历程。70年来,秉持“敬老崇文、存史资政”的办馆宗旨,省文史研究馆为赓续岭南文脉,推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群儒闪耀,传延文化薪火
1953年8月7日,省文史研究馆应运而生,吸纳了一批岭南社会名流贤达、文人耆宿担任馆员,为团结各界进步力量、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参事文史工作制度被纳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范畴,文史研究馆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1994年10月,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发文通知,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省参事室与省文史研究馆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挂靠省政府办公厅。201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政府文史研究馆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文史研究馆的宗旨、职能和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参事文史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发展道路。2018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参事文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参事室、文史研究馆职能定位为建设高水平政府咨询机构和有特色新型智库。2021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完善政府参事文史工作制度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政府参事工作、文史研究馆工作的高度重视。文史研究馆迎来新的机遇,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峥嵘岁月七十载,岭南文脉守望者、耕耘者昂然伫立。省文史研究馆成立至今,先后任命9位馆长、27位副馆长,聘任541位馆员。他们中既有辛亥革命先驱,也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有社会活动家、文史专家、诗书画家、教育学家等,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使文史研究馆成为知识密集型的人才宝库,素享“当代翰林院”之美誉。如第一任馆长、同盟会元老、著名书法家、诗人侯过,著名报人胡希明,“岭南才女”冼玉清,文化名人张竞生,早期油画家冯钢百,章草名家阮退之,书法艺术家麦华三、秦咢生、莫仲予等诸多岭南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领军人物,他们是文化的宝藏、学界的旗帜、精神的脊梁。馆员们在学术界屡开新境、屡获殊荣,勇毅攀登文化创新创造之高峰。
崇文鉴史,厚植文化自信
采九州之精华、纳四海之新风,兼收并蓄、折中中西的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省文史研究馆坚持致力挖掘整理岭南文史资源,梳理文化脉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组织馆员撰写了《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鸦片战争史料选译》等一批价值较高的史料著作。其中《鸦片战争史料选译》被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聚焦经典传承,著书修史立传。迈入新时代以来,省文史研究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耕岭南文化、聚焦时代变迁,开展了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成效的文史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不断向世界呈现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致力于建设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省文史研究馆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搭建大湾区文史研究、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大湾区文化建设汇集智慧、聚合力量。举办了“白沙文化与当代社会—纪念陈白沙诞辰59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鸦片战争的历史启示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学术研讨会,在传承中夯实文史研究基础,在交流互鉴中拓展文史研究空间,在思维碰撞中增添文史研究成色。
特别是省文史研究馆还开展了岭南文化公益讲座等各种文化传播活动,推动岭南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递弘扬正能量。2020年以来,已有30余位馆员、特约研究员讲授近50场次各类文化公益课。同时还组织实施了《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东卷》《匠心南粤》等文化著述编撰工程,助力广东文化建设。开创《馆员文库》和《馆员艺库》两大品牌书系,出版了《容庚法书集》《广东历代著名教育家评传》《冼玉清文集》等一批思想性、文学性、历史性、知识性极强的文史哲著作。尤其是在1983年率全国文史馆系统之先,创办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且兼具学术性、史料性、知识性的综合刊物《岭南文史》杂志,已成全国文史馆系统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四个馆刊之一。
资政建言,服务文化建设。多年来,文史研究馆馆员们心系国是,坦诚建言,积极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为广东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献计出力,取得显著成效。馆员按专业院分类开展文化与历史题材的专题调研,参与省政府参事决策咨询会专题调研,撰写并提交调研报告或馆员建议,为政府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近5年来,馆员撰写各类建议报告50余份,多篇建议得到各级领导批示并被有关部门采纳。
传艺弘道,共绘时代华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多年来,省文史研究馆充分发挥名家云集、硕学汇聚的独特优势,组织馆员围绕重大国家战略、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一系列主题书画创作和纪念性展览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了迎接香港回归、迎接澳门回归等各类书画展览百余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广东美术事业繁荣兴盛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省文史研究馆成功举办“翰墨芳华歌盛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馆员书画展”,展现了人们的美好生活与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赞颂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沧桑巨变。2021年成功举办“百年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展”,以富于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向建党百年献礼。2022年隆重举办“翰墨丹青颂初心—喜迎党的二十大书画作品展”,以书画作品奏响了筑梦新征程的时代乐章。崇德尚艺,用明德引领风尚。省文史研究馆还先后多次组织馆员艺术家们参与“公益同行”活动,为希望工程、残疾人福利基金、河南水灾等捐赠书画艺术作品,筹集善款、奉献爱心,以实际行动彰显馆员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发挥统战优势,共建人文湾区。多年来,省文史研究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开门办馆,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与港澳馆员专家学者、华人华侨、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以艺会友、以文化人、以德通心,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如2020年组织粤港澳三地画家在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开展采风创作,促进三地画家文化交流互鉴,创作了一批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题材的速写作品。2021年在澳门城市大学举办“海上丝路·双城忆—清代广州十三行之广州与澳门印迹”图片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了三地群众的情感、文化认同。
文脉悠悠、薪火相传。面向未来,省文史研究馆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发挥参政咨询、崇文鉴史、民主监督、统战联谊的独特作用,凝心聚力,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网编:卢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