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如何映照出“四个重大转变”
自然是生命之母和文明之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为了生存要与自然进行不断的交换。从这个角度出发,人类需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获得自身发展
◎悦理轩
◎本栏责编/李育蒙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变化,是为“四个重大转变”。“四个重大转变”分别从方式方法、态度责任、胸怀格局和规律性认知出发,将新时代以来的生态文明治理、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责任、生态文明思想廓清了面貌。
新征程上,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认清来路、知晓意味,方能踏对方向、走向远方。
一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在流传千古的诗句中,美好的环境从来都包含多重元素。“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今天的生态治理,早已不是哪里有污染就解决哪里的片面化、碎片化的治理,而是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
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无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随着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愈发深刻,我们必须知道,生态环境问题不会单独出现在某一方水域,不会单独出现在某一片天空,更不会单独呈现为一个污染问题,因此,也不是某个地方、某个部门就能单独解决。
生态环境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因此全局性的谋篇布局尤为关键。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这就需要用系统的、全局的方式来构建一个点面结合、标本兼治的生态治理大格局。
构建这样的大格局,就要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向而行。既要着眼于经济增长、社会稳定、能源安全、民生保障等多个目标,也要考虑自然资源有多有少、社会发展有快有慢、科学技术水平有高有低等多种约束以及诸多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不确定性,真正实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条河流,需要沿岸共抓大保护;一个茶园,也需要多角度统筹生态与发展。从陆地到海洋、从流域到区域、从区域到全国,只有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才能实现美丽与发展同行。
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
“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从理论到实践,生态文明建设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从曾经的“油锯一响,黄金万两”,到现在的“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人们愈发认识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2018年,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那里有几个年轻人正在讨论着如何推广社区垃圾分类。一个小伙子告诉总书记,现在大家把参加公益活动视作新时尚。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时再次强调,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施行以来,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逐步成为全市市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好习惯。
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才能更好地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才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三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三大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这也说明,面对危机唯有携手合作才能有效应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充分彰显。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这样的胸怀和格局,是大势所趋、责任使然。
2021年金秋,《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召开。中国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从昆明出发,推动达成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篇章。面向世界,中国从附议到倡议。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倡议的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这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不仅在国内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还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面向世界,中国的庄严承诺,彰显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中国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发起了一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了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中,造福各国人民,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四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自然是生命之母和文明之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为了生存,要与自然进行不断的交换。从这个角度出发,人类需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获得自身发展。
“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两山论”进行了更加深刻、系统的理论概括和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念是我们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正成为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也是指导实现其他重大转变的根本性转变。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学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实践发展。只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青山常在、秀水长清、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一定能够实现。
◎执笔/徐旖瑶(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编:卢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