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校共建,以制度之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
◎巢乃鹏(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责编∕李焱鑫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这对高校教书育人,培养新时期的接班人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性意见。
大学生思想活跃,是富于创新又带有冲动意识的高智商群体,而高校教师责无旁贷地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引领和专业技能培育的领路人。自2017年深圳市委宣传部与深圳大学启动共建以来,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不断探索创新部校共建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的方法模式,在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节点上,做出了一定的制度化探索。
全方位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的培养平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等的思想观点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19”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根本体现,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必须做好平台搭建工作。而在平台搭建上,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形成了“学界+业界”“资深学者+青年新锐”“中央+地方”“讲座+论坛+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平台。在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马新观教育中,广泛邀请学界著名教授和国家级新闻媒体、广东省新闻媒体及深圳市本地新闻媒体的记者编辑进学校开设马新观专题系列讲座。他们的讲座或案例生动活泼,或史实清楚,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加深了学生们对马新观核心思想的理解,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
为让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更好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学院在近两年中重点打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教学与研究论坛,特别是2019年学院成功举办“全国首届马新观青年教师论坛”,聚焦于国内马新观教育的新兴力量,开拓了马新观教育和研究的新阵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15所高校的30余名青年学者济济一堂,共同研讨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方式创新。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等相关议题,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成果的交流。论坛还发起“马新观青年教师联盟”活动,旨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与青年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传承和发展。
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教育形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学院为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不断加强新闻传播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组建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等老中青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改革项目组,开展针对本科生与研究生不同的教学方案设计,涵盖新闻、广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内容研究,开发适合不同本科专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课件。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课程上,教师尝试采用融媒体新技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针对90后、00后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审美习惯,采用结合专业实际、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形式,组成学习小组,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进行阅读讨论,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到《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将研读过程制作成视频节目,学生对这种形式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经典、深奥的理论一经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演绎立即收到不俗效果。在新闻学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新闻系教师通过《新新报》及四个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和全国首家新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学生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中。学生的新闻作品连年获得专业竞赛国家级奖项,新闻系教学团队获得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教学创新奖”,出版了全国首部《新闻专业毕业设计》丛书,举办了全国首届新闻专业毕业设计论坛,在国内同行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学院还充分利用国家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国家级教学平台搭建国家级虚拟现实党建内容创作平台。任课教师尝试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主题教育开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二次元”手法,举办主题VR视频创作活动,学生创作的“我和祖国共成长”系列作品被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环球网等13家主流媒体报道,被共青团中央采纳推广。学院还邀请业界专家共建虚拟现实内容创作实验室,目前已与新华网、深圳速倍云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协助发布VR党建学习产品“新华智慧党建VR学习机”。同时国家级虚拟实验教学中心积极协助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将全媒体技术融入大学生必修思政课程教学互动体验中,使思政课程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使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的故事入脑入心,爱国爱民族的情怀根植在00后心中。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新
为了让学生们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青年学子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刻感受中国国情,长期坚持教师带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19年暑假,学院组织来自全校的港澳优秀学生代表、先进党员、团员干部等100余人进行“港澳生神州行社会实践活动”,为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青少年的国情教育及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香港、澳门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日常工作中,学院深入开展对口扶贫主题调研活动,调研团共分为3支队伍,由6位专任教师带队,分别前往贵州毕节、广西百色和广东河源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如在毕节期间,调研团队完成了多篇人物新闻稿,真实记录了毕节市人民脱贫路上的种种故事,并形成《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暑期实践活动——贵州省毕节市扶贫调研报告》《深黔心连心——深圳对口扶贫毕节主题调研人物专访》以及《“美丽乡村”——贵州毕节扶贫纪实》影像资料,为当地的扶贫工作提供了真实记录与有效建议。通过调研,同学们对基于中国国情的具体扶贫工作有了更清楚更全面的了解,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该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也得到了贵州省扶贫办的高度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而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将努力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理论整合、知识整合和科际整合,综合开发在校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层面、历史文化层面、身心活动层面、美感经验层面的价值认识,从根本上适应当今时代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情境中,培育服务人民、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新闻传播“高手”。
网编: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