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打造创新高地的广东路径

2022-05-01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石静莹

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广东不断在重大科技领域取得突破,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擘画出广东创新发展的新图谱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张蓓蕾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并实现“五连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指标居全国第1位,“知识创造”“知识获取”指标居全国第2位。

这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中,广东省交出的成绩单,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谋划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科技创新强省不懈奋斗的重大成果。

近五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强化广东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打造出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和广东担当,以实验室体系、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等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

在重大科技领域,广东不断取得突破,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擘画出广东创新发展的新图谱。

体制改革,支撑科技创新强省建设

2017年3月1日起,《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后,全国首个制定出台的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广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入新阶段。

《条例》的出台是广东科技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一部分。

近五年以来,广东省科技厅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深化“1+1+9”工作部署,聚焦科技创新需求,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着力破除影响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有力支撑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广东修正了我国第一部规范自主创新促进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推动出台《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填补了广东在省级层面科普立法的空白;高质量出台了《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十四五”行动方案(2021—2025)》等。

近年来,广东省共出台关于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4部、政府规章2部、纲领性(综合性)文件10余个,形成了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为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引领与法治保障。

其中,《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聚焦产业发展“卡脖子”领域精准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打造出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关于我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展现出广东培育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水平。

强化基石,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

深藏在东莞大朗镇13米到18米的地下,历时6年半建成的一期工程,占地足有40个足球场大,光安装加速器的隧道就有600多米长。

这就是发射中子的“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

所有物质都由分子和原子组成,而原子内部有原子核,核中又包含了中子。中子不带电,而且穿透力强,如果将一束足够多的中子射向一种材料,就能在不伤害其实体的前提下,“探测”到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内部运动规律,可谓“最强科研透视眼”。

大量制造中子的“工厂”—散裂中子源就此应运而生。这是由各种高、精、尖设备组成的庞然大物,考验的是综合国力。

继英、美、日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这一大科学“神器”的国家。

这是广东省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抢抓发展战略窗口期,初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缩影。

近年来,广东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等深度对接,调动地市力量,推动港澳合作,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形成合力,在信息、生命、材料、海洋、能源等领域成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散裂中子源一期、国家基因库等基础设施建成并运行顺利,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一批在建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加速推进。此外,基础科学中心、量子科学中心、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联合体、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基础研究平台正加快落地建设。

据广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东牢牢抓住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个“纲”,充分利用中央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协同港澳汇聚国际化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优势,从统筹布局基础研究;以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金融产业深度结合;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等方面出发,做了大量系统性工作。

一切系统性工作,都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基石。

在这些基石之上,广东率先谋划建设战略人才领衔的省实验室,创新运行体制,举全省之力奋力打造广东“国之重器”。广东初步构建起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以及“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务实重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近五年来,广东省持续推进本土创新人才团队培育,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团队脱颖而出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8年,《广东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出台,启动了深化科技奖励制度的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一系列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

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中,广东共有36个通用项目获奖,其中,广东的单位或个人牵头完成了7项。

广东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通过减少论文要求、简化提名材料要求等手段,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4月15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获奖科技创新成果呈现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点。

如今,位于东莞的散裂中子正在为国家急需的许多高性能结构材料攻关提供关键技术平台;今年的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项目,成果推广至全国6000余家食品企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林天歆教授团队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膀胱癌微创精准诊疗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通过系列研究和转化应用,让该膀胱癌诊疗体系在国内30多个省市6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改变了我国膀胱癌治疗模式。

“我们的研究属于应用需求推动型,在城市里,新建的建筑有90%以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果遇到了强震,它的损坏程度,坏在哪里,会不会倒塌?”华南理工大学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韩小雷教授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这一项目围绕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展开系统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振动台验证和重大工程应用,解决了强震安全性评估这一世界性难题。

“通过30多年的研究与应用,我们的项目最终实现了安全性、经济性与社会性的平衡。”韩小雷表示。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