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人文湾区走向世界

2022-05-01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影子

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图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行动启动仪式现场

悠悠粤韵,滚滚珠江,共同的文化记忆成为人文湾区建设的情感纽带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发自广州、江门

◎本文责编/蒋玉

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粤港澳大湾区的11座城市,虽然在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在文化上,三地共饮珠江水,文化同源、人缘相亲、语言相通、民俗相近,以中华文明为根,以广府文化为脉,有着共同的岭南文化基因。

同根同源的岭南文化,一脉相承的红色记忆,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开放而又包容的人文精神,成为构建“文化湾区”重要基础。

五年来,围绕增强“共建人文湾区”的文化驱动力和内部凝聚力,广东做好“走出去+请进来”这道人文湾区建设必答题,让湾区面向世界。

“小径”里的大文章

行走在广州市越秀区,会发现街头巷尾的“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标识系统”,一目了然地指示着越秀文旅资源的分布情况。该系统精选了四条遍布越秀区内的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进行展示,采用手绘的形式,将区内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资源点以及重要旅游资源点进行手绘标注。

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和出品的《穿越大湾区的小径》图书,以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为主要线索,把文化遗产游径比喻为“小径”,通过穿越古今丛林小径,深入各城市的一个个文化现场,细细发掘岭南大地上的故事。

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地图,一条条横纵交错的游径串联起一段段湾区共同记忆。从“小径”里做好湾区文旅大文章。

自2019年以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面梳理全省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新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秉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的原则,截至目前,全省共发布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8大主题44条、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游径70条。

这些游径实现全省21个地市全覆盖。依托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出包括水乡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侨批文化等丰富内涵的线性文化遗产,全面展现出广东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历史特质。

2020年初,广东出台《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建设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历史建筑、美丽乡村、生态景观等串珠成链,令传承千年的“广东故事”更加有声有色。

以侨为“桥”

经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腾出建设用地引进民宿度假片区项目,为村民带来就业增收致富的机会,实现共融共生;

一批知名的乡村旅游运营企业入驻,特色村镇资源得以保护和活化利用,群众和游客有了更多文化休闲好去处;

乡创团队通过开展各类有利于乡村建设的活动与项目,带动整个社区共同发展,最终达到活化塘口社区的目的……

走进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南方》杂志记者发现,塘口青创基地、塘口空间、开平市文旅创业创新基地等一大批具有侨文化特色的乡村旧建筑,成了当地的新地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青年到这里创业。

塘口镇的青年文创小镇成为江门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成功样本之一。早在2019年11月,江门市就成功举办了首届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发展大会,吸引了逾千名海内外华侨华人、粤港澳青年代表参加,自此江门市正式启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江门有“中国侨都”“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近年来,江门市致力于挖掘侨资源潜力,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及重大发展部署和工作思路,借助广大侨胞在世界各地的人脉优势和政商网络,积极开展对外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助推构建江门对外开放新格局。

广东是中国侨务大省,拥有3000多万海外侨胞,占中国海外侨胞人数一半以上,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侨胞桥梁纽带作用,在“引进来、走出去”上双向发力,为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搭建更多渠道和平台,既“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强化侨胞与家乡的感情往来,又“引进来”凝侨心聚侨力,让华侨华人新生代更直接更全面了解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

人文湾区新生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五岭之南”,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广袤的土地上,蕴藏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有粤、潮、汉三大民间乐种,以及客家山歌、中山咸水歌、海丰渔歌等等,广东民族乐团作为挖掘、传承、创新、发展、排演岭南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自2005年至今,共计委约创编《粤海风》《岭海长歌》等曲目近百首。

四月的广东已经骄阳似火,广东民族乐团吹来的阵阵“粤海风”为观众带来一丝丝清凉。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也是连接粤港澳三地天然的文化纽带。在永庆坊古色古香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广福台上的经典粤剧令街坊和游客如痴如醉。听一曲民族音乐、看一场地道的粤剧表演、叹“一盅两件”,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人们喜爱的生活方式。

2021年,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之下,“曾小敏粤剧艺术全国巡演”活动启动。活动先后在郑州、西安等8个城市巡演,得到当地群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仅网络报道就达4600多篇,阅读量超过4000万,影响面辐射华南、华中、西北等广大地区,有效地传播了岭南文化、扩大了湾区文化的影响力。

全国首部粤剧4K电影《白蛇传·情》和粤剧电影《南越宫词》,前者票房超2100万元,创下了中国影史戏曲电影票房新纪录,被戏曲影视界称为中国电影新的里程碑,后者荣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成功实现粤剧“破圈”。

“正是因为粤剧从内涵、唱腔到剧本,都带着一种很浓的乡音、乡情和乡愁,所以能成为粤港澳三地文化共融共通、彼此交流的重要媒介。”著名粤剧曲艺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倪惠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张晋琼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让更多的人对广东文化有认同感,不仅可以加强三地之间的有效串联沟通,推动湾区交融与合作,促进三地民众对大湾区共同文化历史的认知,而且可以凸显三地的城市气质,共创三地同宗共源却又别具一格的人文生态,将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写好写实。

悠悠粤韵,滚滚珠江,共同的文化记忆成为人文湾区建设的情感纽带,香港海事博物馆的姐妹馆广州海事博物馆是亮点之一。

珠江畔,广州海事博物馆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远洋商船。这是广东首家以“海事”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海神庙的东侧,在这里与千年的神庙文化相连,讲述绵延至今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不久的将来,由南海神庙、广州海事博物馆、外贸博物馆组成的南海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简称“一庙两馆”)将正式落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全新的文旅地标。

广州海事博物馆馆长张珂珂表示,一庙两馆承担着通过同宗同源的文化向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展示中华文明、海事文明的重要使命,把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展示给世界。

正是有了丰富的文化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在粤港澳大湾区穿梭往来、学习生活。而多元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让大湾区人获得更多幸福感,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并能得到实现。

立足湾区,走向世界,多样性的湾区风貌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