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红助力春耕时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发自广州、佛山、茂名、梅州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耕时节,岭南大地处处生机涌动。
《南方》杂志记者留意到,近期,广东各地党员干部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生产动能,在田间地头书写着“党建引领助力春耕生产”的生动实践。
构建“党建+春耕”协同机制
“以前搞农业看天吃饭,现在有党委指导,农技专家提供技术支撑,今年的丰收不成问题。”茂名高州市分界镇储良村村民笑着说。
原来,今年以来,高州市农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成为春耕主力军,推动各级党组织下沉一线、服务“三农”,全面掀起春耕备耕生产热潮。据了解,高州市通过“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全力护航春耕生产。村党组织牵头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绿色种植模式;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调配农机,降低生产成本,让农户轻装上阵;党员带头承包示范田,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近段时间以来,广东各地各部门党组织迅速行动,立足自身职能职责,助力农户抢抓农时,迅速掀起春耕保障热潮。
“当书记的必须带头把地种好,给村民吃颗‘定心丸’!”日前,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山美村党总支书记陈金扬带领农民抢抓农时做好春耕工作。此外,陈金扬还通过跨村联动,带头在与山美村相邻的濠迳村种植约330亩优质丝苗米,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增收致富新路。
“刘叔,这片地翻耕完就赶紧播种,天气预报说过几天有雨,刚好赶得上!您要是忙不过来,我这几天都能来搭把手,到时给我个好评就行。”在茂名市电白区麻岗镇坑内村,一名党员志愿者一边帮忙翻耕土地,一边笑着说。
据了解,为全力保障春耕生产平稳有序推进,电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志愿者“闻春而动”,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助力农户有条不紊地开展春耕生产,以实际行动服务 “三农”。
《南方》杂志记者留意到,在广东,各基层党支部充分发挥春耕备耕 “一线指挥部”堡垒作用,广泛发动支部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组建 “春耕服务队”,奔赴田间地头开展送农资、送技术、送劳力,助力农户们赶早春、抢农时。
在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党员干部们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向村民详细解读各类强农惠农政策,确保政策深入人心。同时,大力开展农资科普工作,向村民讲解如何辨别真假农资、劣质农资等实用知识。开平市赤水镇沙洲村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依托自身土地资源和农业基础,与嘉士利集团结对共建,推进功能性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及万亩示范基地项目建设,预计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
打通春耕“梗阻点”
春耕不仅是农事,更是民生。广东各地各部门党员干部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春耕“梗阻点”,从水利、农资、人力等方面发力,将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
在高州市,为助力春耕备耕有序进行,全市组建27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做好春耕的“服务员”,针对农户实际存在的困难,下沉田间地头,形成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共计1800多份,建立“技术+物资+人力”资源池,破解春耕难点堵点,推行“跨镇调度、共享共用”模式,做好春耕备耕工作。
灌溉用水难是春耕经常出现的一大难题。高州市按照“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组织488支党员服务队,把扩渠清淤工作谋在前、干在先。据了解,备耕期间,高州市累计发动党员干部参与管护1万多人次,清理维护渠道800公里,维修灌溉和排水设施135座,大力畅通农田的灌溉、排水,全力护航保春耕。茂名市电白区水务局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对全区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和维护,针对发现的水毁工程,马上组织开展修复工作;同时,运用科学手段,精准分析不同地区农田的用水需求,合理调度水资源,为春耕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科学种植技巧和病虫害防治也是春耕难点。
“以前农户们种植水稻,大多凭借经验,缺乏科学指导。现在我们带来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大家看到集中育秧培育出的秧苗既壮实,出苗又齐,都纷纷主动来学习。”在梅州市大埔县洲瑞镇嶂岸村,百亩优质高效水稻示范田成为该镇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据了解,大埔以农户需求为导向,通过网上平台、微信等多种方式,及时解答各地农户在选种、用种、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现场示范指导,让农户迅速掌握新技术。
在惠州市,为准确掌握全市水稻田间冬后螟虫发生基数,做好水稻螟虫虫情发生趋势预报,农技党员深入开展水稻螟虫冬后基数调查工作,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田块剥查水稻稻桩中的越冬螟虫,统计螟虫数量,并记录螟虫种类、虫态、数量和农作物生长环境等相关数据,科学预测病虫发展趋势,为早造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依据。
为准确掌握春耕种植信息,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全面开展2025年度农作物春播种植面积遥感调查工作,对春耕春播农情实地调查,为保障夏收提供更精准数据。
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万亩稻田生产基地旁,一辆辆无人驾驶旋耕机、插秧机、移栽机正在忙碌作业,上空盘旋着农业无人机,共同描绘出近段时间以来广东的春耕实景图。
在明城镇万亩稻田生产基地内的集中育秧区域,多条自动化育秧生产线有序运转,一盘接一盘“出炉”绿色秧苗;田间地头,一名年轻人操作着手中的遥控器,一辆高度刚及人膝盖的新能源智能履带式旋耕机自动开始耕地;在智慧农场中,一台水稻油菜多功能移栽机在田里来回穿梭,一排排绿色稻苗就整齐地被种到田里……
“科技种田”是今年广东春耕的关键词。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明确了以现代科技重构农业生产力的战略方向,广东春耕一线正成为这一战略的试验田。
在梅州市大埔县春耕备耕现场,水稻插秧机在田里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整齐、嫩绿的秧苗被均匀地栽种在水田中;农业无人机在田野上空来回穿梭,根据预设的航线自动飞行,并通过遥控或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施肥作业。在广州市增城区,通过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水稻合理密植技术大面积推广,该技术通过增加插秧密度和基本苗数,能够有效提升水稻单产。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