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兴乡村:“兴乡青年”激活振兴动能

2025-04-27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许俊仟

当咖啡香弥漫海岸,当无人机掠过稻田,当AI唤醒沉睡的非遗——青年与广东的每一次双向奔赴,都在为“百千万工程”写下生动的注脚

◎《南方》杂志记者/许俊仟   发自汕尾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在广东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一家名为“古堡咖啡”的小店悄然走红,其独特的“咖啡+文旅”模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这家店的创始人刘德江,曾在广州服装行业摸爬滚打10年,如今已转身成为乡村文旅领域的佼佼者。他的故事,正是“百千万”青春力量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一个例证。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为了补齐短板,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其中,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普遍存在的乡村人才振兴困境。2023年以来,团广东省委积极响应省委号召,精心策划并启动了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他们联合230多所省内外高校、中职技工学校,成功组建了超1.4万支青年大学生突击队,超过10万名大学生深入县镇村,常态化地开展定向服务。通过创新的“百千万校地通”小程序,这些突击队与全省1613个镇街实现了精准对接,服务需求覆盖每一个县(市、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一场乡村与“兴乡青年”的双向奔赴,就这样悄然展开。

回乡创业,青年寻找“诗和远方”

刘德江的创业故事,始于对家乡汕尾的深情回望。回到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他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深深吸引,决定投身乡村文旅领域,开启一段全新的创业旅程。

走进古堡咖啡,一股浓郁的咖啡香扑鼻而来。站在露台上,无垠的大海尽收眼底,海浪轻轻拍打着礁石,发出悦耳的声响。这家咖啡馆坐落在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的一处海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正是它得名古堡咖啡的缘由。原来,古堡咖啡的前身是一座废弃的潮汐发电厂,刘德江看中了它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风景,决定将其修缮改造成一家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

2021年,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古堡咖啡馆焕然一新,成为红海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品尝咖啡,欣赏海景,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随着古堡咖啡的成功,刘德江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推出了浮日隐地、浮日是野、浮日湾等一系列特色文旅咖啡店。这些咖啡店不仅修缮了当地的传统废旧建筑,还融入了丰富的当地文化元素,成为游客体验乡村风情、感受文化魅力的绝佳去处。

在创业过程中,刘德江深刻体会到了青年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他积极参与广东共青团实施的青年兴乡培育计划,与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并肩前行。他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传授经营技巧,带动更多青年投身这片充满希望的蓝海。

2024年8月,刘德江以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为契机,联合当地创新推出“浮日扬帆”计划。该计划通过“强村公司+资源整合”模式,进一步推动当地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在他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浮日扬帆”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还被评为广东省发改委十大民生工程典型案例之一。刘德江本人也荣获推动红海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乡村CEO”称号,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佼佼者。

机制化动员,青春力量汇聚乡村

刘德江的故事,只是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团广东省委紧跟省委“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积极探索机制化、规模化动员青年入县下乡的有效路径。

在肇庆市封开县,北京大学的一支青年突击队正为当地的智慧矿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有力支持。他们运用先进的探测技术,为矿山提供智慧化多维度安全监测,提高了矿山的安全生产水平,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动力。

在中山市光明村,中山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的一支青年突击队启动了“千年迳口·未来光明——迳口古村蝶变行动”。他们通过AI技术赋能非遗传承,助力迳口特产线上销售,设计文创产品,打造古村宣传形象,让古老的村落焕发了新的生机。

在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华南农业大学的一支青年突击队以柳城镇为实践基地,建起水稻无人化智慧农场。他们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了水稻的全程无人化作业,解决了当地耕地撂荒问题,推动了水稻产业的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这些生动的案例,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成果的一部分。团广东省委还通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面向全国招募超1万名高校毕业生前往粤东西北地区及肇庆市、惠州市龙门县乡村,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工作。2024年,在岗志愿者超5000人,覆盖了全省91个县(市、区)的1070个乡镇(街道)和953所乡村中小学,实现了粤东西北地区“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的全覆盖。

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中,“百千万校地通”小程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打破了校地信息壁垒,实现了服务需求的精准对接。镇村及相关需求单位可以在线上发出服务及岗位需求,青年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应聘”。高校突击队积极响应“接单”,为镇村提供精准服务。目前,全省21个地市在平台发布青年实干家岗位640余个,310个岗位已完成录用,2.7万支高校突击队注册,1.4万支队伍成功结对。

此外,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部署,团广东省委实施“绿美广东 青年先行”青少年绿美志愿行动,推出了“绿美青年林”小程序,动员线上青年“认种”“认捐”“认养”。目前已筹集820万元经费,支持种植示范青年林、红领巾林,建设青年林4918片,植树55.5万株。

全方位培育,青年与乡土共成长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为更好地发挥青年力量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团省委实施青年兴乡培育计划,探索构建“万名兴乡火种、千名兴乡创客、百名兴乡典型”进阶式兴乡青年育人模式,全方位培育兴乡青年人才。

在线上,依托“兴乡青年学堂”小程序,广东开展了一系列线上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和优秀青年分享经验和心得,吸引了近5万人参加线上学习,约1.1万人获得了结业证书。

在线下,一系列实训活动陆续举办,如千人创客班、百人典型班等。这些活动为青年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广东共青团还遴选了100多名优秀兴乡青年代表,为他们配备专门导师,开展为期半年的跟踪培养。

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赛。为支持青年创业,团省委联合腾讯公司设立了兴乡青年专项扶持基金。针对青年在乡村创业中面临的资金、资源、平台、技术等痛点难点问题,设立首期规模1000万元的专项扶持基金,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搭建兴乡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他们定期开展专项培养和主题交流活动,推动技术服务由“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加速了青年创业项目在乡村的落地孵化。

在广东共青团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关注乡村、投身乡村。他们像刘德江一样,或投身农业科技领域,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或投身文化创意领域,为乡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或投身基层治理领域,为乡村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广东共青团还积极推动“青年实干家计划”的落地实施。招募310名省内外重点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到县域基层单位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单位实岗锻炼。同时,推动10万名省内外高校大学生组建青年大学生突击队,深入基层躬身实干,带动50万名青年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下沉一线作贡献。

2025年,广东共青团助力“百千万工程”有了新规划——全年服务1万名青年提升兴乡技能;支持每年招募派遣3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重点服务粤东西北部分县;全年新增动员300名硕博生到县域一线岗位实习实践。

如今,在广东的乡村大地上,青年们正以自己的方式,与乡土共同成长。咖啡香弥漫在海岸,无人机掠过金黄的稻田,AI技术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这一切,都是青年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体现。今年是广东“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年,青年们的努力与付出,正在为这片土地写下生动的注脚。‌


网编:李晓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