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裂缝中跃出的光——走进南雄市应急救援协会
那些曾在报道中出现的“冲锋艇救人”“直升机驰援”等画面的背后,是一群用生命托举责任的平凡英雄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发自韶关南雄
◎本文责编/郭芳 张蓓蕾
2024年6月,韶关南雄市应急救援协会会长聂晓罡所在的救援队站在直升机前,将新采购到的物资送至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的梅州市平远县。受访者/供图
“手要伸直,用手心内侧的力量……”2025年4月,在韶关南雄市网红打卡点廊桥,南雄市应急救援协会的队员们对100多名市民进行了心肺复苏的科普讲解,并反复演示,力求让市民记住关键步骤。
2024年6月,梅州市平远县特大洪涝灾害来临,他们是最早抵达的专业救援队伍之一。直升机悬停在大新村上空,队长聂晓罡与队员雷平义无反顾从高空跳下,率先抵达被困“孤岛”;同年4月,韶关、清远多地突发内涝,冲锋艇上他们连续转移被困群众近70人次……
那些曾在报道中出现的“冲锋艇救人”“直升机驰援”等画面的背后,是一群用生命托举责任的平凡英雄。他们是与死神博弈的逆行者,也是深耕科学救援的坚守者,更是应急救援安全知识的传播者。
逆行者: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洪涝面前显大爱,危急关头伸援手”……在南雄市应急救援协会,一面面锦旗诉说着一次次艰险救援的故事。
2024年6月,梅州市平远县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面对大新村信号中断、道路封锁、地形复杂等险境,刚刚在南雄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成立的应急救援协会党支部,在共产党员聂晓罡带领下,与会员雷平等作为第一梯队,从直升机空降灾区,迅速建立通信平台,打通生命通道。此后,他们坚守灾区整整五天五夜,协助搜救失联群众、发放生活物资、搭建简易营地……他们用行动诠释“应急”二字的深意,彰显出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克服困难的精神。
当记者见到南雄市应急救援协会会长聂晓罡时,他穿着队服,中等身材,皮肤黝黑,这是烈火洪水和塌方废墟中留下的印记。
救援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坚守与节俭。脱下队服,聂晓罡是韶关市广业环保公司污水处理厂的一名普通污水处理工。他把20年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公益救援,累计志愿服务超5000小时。20年来聂晓罡一直没有间断,从夫妻俩的工资收入中挤出钱来,每个月定期捐赠资金,通过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资助了100多名困难学生。
聂晓罡获得诸多荣誉,如广东省五星志愿者、韶关助人为乐好人、中国扶贫基金会突出贡献奖、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致敬三十年三十人—同行者(原中国扶贫基金会)、2008年“5·12抗震救灾赴川救援”五星级志愿者、“2019年广东社会应急力量十大人物”……这些荣誉是他日常付出的缩影。在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他被推选为最美志愿者。他还荣获2024年度广东省“最美志愿者”称号。
被问及当初为何投身公益,聂晓罡腼腆地微笑道:“能帮一点是一点。”这句朴素的话语,他一说就是20年。
人们眼中,这位言语朴实的党员,多年来奔波于山河之间。汶川、玉树、雅安、鄱阳湖、河南、湛江、英德、平远甚至国外的尼泊尔……无论是地震、洪水,还是山火台风,每一次重大灾情,都能看到他冲在一线的身影。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应急救援的队伍中,传递这份力量。
“我们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而这个“力所能及”,已然化作千斤重担,被协会队员们扛在肩上。
裂缝之处,光才能照进来。而他们,就是那个义无反顾跃入生命裂缝的人。
“这份‘傻’,是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守护”
因为热爱而坚持,因为坚持而更加热爱。
协会拥有专业的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培训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人道救援培训教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救护员40余名、党员9名、退役军人12名、民兵预备役5名。
平时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发光发热,需要时义不容辞地冲在一线救援。现在协会已经从最初的50人增加到了近80人。
吴秀云是最早加入的成员之一,她至今记得当初遭遇的一些质疑:“花这么多时间在协会,图什么?”她的回答掷地有声:“我们可能在一些人眼里‘傻’,但这份‘傻’,是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守护。我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懂得急救常识。”
这份力量在持续传递。新加入的唐嘉雯来自南雄市妇幼保健院,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正在考虑加入这支队伍。“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这份责任让我觉得很有意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作为公司老板,雷平每次接到应急救援任务,都毅然放下公司业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聂晓罡夫妇的感染下,雷平每年都捐资助学。“我们参加救援时很有感触,每次到灾害救援现场会流眼泪。人生应该不止是谋生,我们还是要找寻人生存在的价值、回报社会的价值。”
在2024年平远的救援行动中,同协会第一时间火速赶到灾区的,还有一辆深绿色的应急保障车。协会创新推出“免费爱心热餐供应”项目,让身处泥泞的群众吃上热饭。“我们只想协助受灾区域政府部门,实实在在地帮忙解决一些困难,为受灾群众送上一口热饭、一份热菜,让受灾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这是聂晓罡和队员们对生命最质朴的理解。
让救援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为了这些,他们不计较得失不断付出。
“今天平安,没事。”一句简单的信息,牵动着灾区和家里。是报平安,更是协会队员和家人之间的默契,无需多言。
聂晓罡告诉记者,家属们从最初的不解,到被善举感化,甚至主动参与协会活动。这种双向奔赴背后,藏着“不想家人担心”的善意谎言,更藏着对使命的无悔担当。
南雄市应急事务服务中心工会主席朱其平道出协会独特之处:“他们带着对家乡的责任,用知识反哺社会。”这支队伍用“传帮带”培养技能,在应急救援中彰显专业底色,在风雨里传递人间温度。正如一位队员所说:“正是有了我们这群‘傻子’,社会才更温暖。”
从一群人到更多人,从专业救援走向全民共识
2月21日,由南雄市委社会工作部、南雄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南雄市应急救援协会联合雄州街道小岛社区,组建应急救援党员志愿服务队,并开展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吸引了40余名社工、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
为了将应急理念传递得更远,协会在快递员、环卫工人、社区工作者等群体中开展培训,打造覆盖更广的“最小应急单元”。
在洪水、泥石流等极端环境中,每一次救援都是对体能、判断力和心理素质的极限考验:既要迅速研判险情、制定科学方案,又要在保护受助者的同时确保自身安全。
“向险而行”的背后,是长年累月的专业积累。无论是经验丰富的队员聂晓罡,还是刚加入的新成员,大家都深知:应急救援是一个知识庞杂、操作标准严苛的系统工程,必须时刻更新认知、强化技能。队员们持续参加培训,不仅系统学习相关知识,还考取了红十字会初级救援员等资质证书。
采访当天,三名队员正前往韶关进行冲锋舟的水域救援培训。白天忙于工作,夜晚埋头学习,他们用业余时间锻造专业力量。每月定期组织两至三次涵盖地震、水域救援,火灾应对和基础医疗等科目的专项培训。
南雄市应急救援协会引入标准化流程:每季度组织野外拉练,模拟地震、洪水等场景;与应急救援主管部门、消防救援大队、医疗部门等合作开展急救培训,要求队员必须掌握创伤处理、高空绳索救援、水域救援、城市搜救等技能。如今,协会队员均持有省级以上救援资质,成为粤北地区重要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这样的理念在每一个队员心中深扎。他们的目标不止于“冲锋在前”,协会平时深入社区、校园、企业单位以及镇村,将防灾减灾备灾、应急救护知识及技能,向民众普及、宣传、教学演示,将公益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壤。
如今,每月10日与20日,协会都会在廊桥场地开展宣传活动,内容涵盖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及针对各个部位的创伤急救知识、防灾减灾备灾知识和应急逃生自救、互救技能等等。帮助民众提升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备灾意识,提高群众的应急逃生自救互救技能;减少意外伤害造成的损失,在南雄市营造良好的急救知识学习氛围。
与此同时,协会还协助国家综合救援队开展水域救援训练,在南雄市旅游协会开展消防常识与火灾安全宣传培训,与雄州街道小岛社区党支部共同携手开展“浓浓邻里情、欢乐闹元宵”惠民活动……协会不断对接外部资源,将“救援知识”变为“社区常识”。
他们的愿景是推动应急理念覆盖更多镇村。截至目前,已在三个村镇开展科普活动,并计划逐步向全市推广。协会不断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振兴乡村项目助力,为新农村发展增加应急安全韧性。
“一个人的热血能点燃一群人,一群人的坚持能影响全社会。”南雄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邓昌忠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南雄应急救援协会党支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他们用持续的科普与联动,把单次救援转化为长期守护,构筑起一道“人人参与、人人守护”的安全防线,成为志愿服务中闪耀的榜样。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