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集中体现在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贯通三个方面,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悦理轩
◎本文责编/李育蒙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深邃的内涵、宏大的视野和强烈的现实观照,成为新时代指引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集中体现在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贯通三个方面,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理直气壮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性就是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习近平总书记以“源头活水”来比喻是人民性最生动的阐释。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作为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全面繁荣。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检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和试金石。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坚持党性,核心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高飘扬;坚持人民性,就是要解决好文化建设“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真正发挥出文化育人价值。
二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实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结合。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之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作为内在支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原创性、标志性的文化理论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例如,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提出“文化自信”概念并将其列入“四个自信”到开创性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无一不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魅力和思想伟力。
“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练兵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回应新时代“文化之问”与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根本遵循。立足彰显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明确文化发展方向,提出“七个着力”“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等一系列要求。
这些要求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是引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指南。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昂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又针对现实问题明确提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应当“怎么干”的实践方法,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如面临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问题时,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一科学理论指导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内容质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传承和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又博采世界灿烂文明之长,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贯通,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民族性最生动的写照。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本来”,高度重视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和继承,高度重视对民族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凸显了中华文化的本原性。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不忘“走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不仅主张积极参与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还主张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一切形式的文化隔阂和文化壁垒,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中国始终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中国新思路、新方案和新行动。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坚守民族文化的根脉,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只有积极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才能使民族文化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倡导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贯通,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备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贯通这三大理论特质,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执笔/孙其英(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