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沙盒监管区 释放科技产业融合新动能
粤港澳大湾区要抢占科技变革的制高点,必须在制度层面率先破题。全球多个创新高地已开始探索试点“沙盒监管”机制,通过设立特定试验区,让新技术、新模式在受控环境下快速迭代
◎时杰(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哲学与社会科学财政与财务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责编/郭芳
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汇聚了前沿科技、先进制造和国际资本。然而,在产业融合加速的同时,现有的监管体系尚未完全适应科技变革的速度。如何在保证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制约区域竞争力的关键问题。
什么是“沙盒监管”?是指划定一个范围,对在“盒子”里的经营主体,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措施,同时杜绝将问题扩散到“盒子”外面,并在可控范围内实行容错纠错,由监管部门对运行过程实施全程监管。这是一种全新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模式。全球多个创新高地已开始探索试点“沙盒监管”机制,通过设立特定试验区,让新技术、新模式在受控环境下快速迭代。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借助这一全球趋势,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制度?
科技变革加速,湾区迎风而上
全球科技产业格局正在加速演变,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这一变革的核心区域。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大湾区不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还具备独特的政策优势,在国际科技合作和产业升级方面展现出强劲动力。近年来,深圳在智能制造领域持续突破,广州推动生物医药深度协同,香港强化国际金融科技创新,澳门探索数字文旅融合,共同构建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新生态。
深圳正迈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竞争力。根据《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深圳将投入超过500亿元支持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并已在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芯片等方向取得突破。截至2023年底,深圳无人驾驶路测里程已突破3000万公里,涌现出比亚迪、华为、地平线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然而,目前深圳的自动驾驶技术仍然主要限于本地封闭场景,若能通过跨境政策协同,让自动驾驶技术在香港、澳门等地开展试点,将极大加速产业的成熟和商业化进程。
广州在生物医药领域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拥有超4000家生物医药企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并引进了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国际医药巨头。广州市政府在《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内医药产业的深度协同,广州正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医药港”,并探索建立与香港、澳门互认的药品临床试验数据共享机制。未来,若能依托“沙盒监管”模式,让更多创新药物直接在大湾区内实现同步研发、测试和审批,将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步伐。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改革已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已达1500亿港元,且政府推出了“金融科技2025”发展战略,致力于推动区块链、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等新技术的应用。2023年,香港金管局试点数字港元(e-HKD),吸引了来自全球的金融机构参与测试。然而,目前香港的金融科技产品要进入内地市场,仍面临监管标准不同等问题。若能通过“沙盒监管”模式,在深圳、广州设立跨境金融科技试点区,形成合规性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开放金融生态,大湾区在数字金融时代的竞争力将大幅提升。
澳门正以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通过打造智慧旅游、数字支付、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加速旅游服务业的升级。2021年,澳门政府推出《澳门数字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提出建设“全球数字文旅示范区”。当前,澳门正在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并与内地加强跨境数字支付合作,为未来数字旅游体验奠定基础。若能进一步深化数字文旅的跨境联动,例如与珠海、深圳联合建立文化科技产业试验区,将有助于澳门在新一轮科技变革中找到差异化竞争优势。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大湾区科技产业融合已进入关键窗口期。若能打破现有的政策壁垒,以“沙盒监管”模式为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更灵活的试验环境,将有望让大湾区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占据更主动的位置。
制度创新蓄势,湾区释放增长潜能
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技术突破,更需要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作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坐拥全球顶级的科技资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和充沛的金融资本,但要真正释放增长潜能,就必须打破传统监管框架的束缚,让科技与市场、创新与规则实现更高效的衔接。当前,大湾区的产业创新活力已经显现,各地在推动科技突破的同时,也在制度改革上不断探索,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应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
湾区科技企业正加速走向全球,但制度衔接仍有待突破。深圳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已经形成全国领先的创新生态,在自动驾驶、AI医疗、无人机等领域走在前列。香港凭借其国际化金融体系,成为亚洲金融科技的试验场,众多区块链、数字支付企业在此孵化。广州则在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领域持续发力,打造完整的科技产业链。但要让这些优势进一步放大,三地的政策协同仍需加快推进。例如,深圳的自动驾驶企业可以在市内开放道路测试,但一旦进入香港或澳门,就需要面对不同的法规体系,产业应用推广的步伐被迫放缓。广州的生物医药企业在推进新药研发时,也面临着粤港澳三地不同的临床试验标准,导致创新药品审批流程冗长,市场化进程受限。这些问题并非技术上的障碍,而是现行监管体系对新兴产业适应性不足所带来的挑战。
创新活力持续提升,但监管模式的灵活性亟待优化。作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各种创新模式层出不穷:深圳前海积极推动金融科技沙盒试点,探索区块链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广州南沙正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布局,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香港则依托国际市场,推进绿色金融和虚拟资产监管制度改革。然而,在市场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当前的监管模式仍然较为滞后,许多创新企业在试验新模式、新产品时,仍然面临较长的审批周期和较高的试错成本。例如,香港虽然率先推出了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但与内地市场的规则协调仍存在壁垒,使得部分香港创新企业难以顺利进入大湾区更广阔的市场。广州在生物医药监管创新方面已经迈出重要步伐,但在涉及国际数据流动、专利保护等领域,仍需与全球监管体系进一步接轨。
制度创新已成为推动湾区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湾区要抢占科技变革的制高点,必须在制度层面率先破题。当前,多个国际领先的创新区域,如新加坡、英国、欧盟,已经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建立了“沙盒监管”模式,以更灵活的监管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沙盒监管”是指政府在受控环境下,为新技术、新模式提供一定的试验空间,允许企业在特定条件下开展业务测试,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同时,降低政策壁垒,加快新兴科技的市场化应用。这一模式通过“先行试验、逐步完善”的方式,优化创新与监管的平衡,避免过度管制对新兴产业的抑制,同时确保行业规范与安全风险可控。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特的“多法域、多政策”环境,如果能够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建立更加灵活、前瞻的科技监管体系,不仅能增强区域内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也能为全球科技产业的治理模式提供可借鉴的范例。当前,中央政策已明确支持大湾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规则体系”,这意味着湾区在制度创新上拥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规则的进步;产业的变革,呼唤制度的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迈出关键性的一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通过更加开放、包容的制度环境,让新兴科技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在这样的背景下,“沙盒监管”模式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它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创新试错成本,也能为政府在科技监管上的改革提供实践支撑。只要湾区能抓住这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制度创新机遇,就有可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真正迈向世界级科技产业高地。
优化制度协同,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应加快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以制度创新激发科技产业活力。当前,深圳、广州、香港、澳门在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各具优势,但由于政策规则不统一,企业在跨境创新、数据流通、试点应用等方面仍面临制度壁垒,影响新兴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为打破这一瓶颈,可依托前海、南沙、横琴、河套等重点区域,探索设立跨境科技创新试验区,推动科技企业在受控环境下先行先试,促进政策规则衔接。针对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试点差异化监管机制,降低创新成本,加快技术应用落地。同时,围绕数据跨境流通,探索粤港澳三地标准对接,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推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数据合规流动,提升区域产业协同效率。
“沙盒监管”不是终点,而是大湾区科技治理模式迈向全球化的“预演场”。把握这场制度创新的机遇,推动湾区孕育出下一个世界级科技独角兽。只有大胆探索、稳步推进,以更包容、灵活的制度环境,让科技创新的动能充分释放,粤港澳大湾区才能真正迈向全球科技产业高地,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