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为粤东西北地区“造血”
产业有序转移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去年广东省内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正式开启,首次实现了对口帮扶协作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市、县两级全覆盖,首次明确对口帮扶协作双方要共建1个市级产业转移合作园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实习生/黄文新 发自广州、深圳等地
◎本文责编/郭芳
清远全力打造全省产业有序转移主战场首选地。图为广清纺织服装产业园服装生产线。 南方日报/供图
一直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寄语“带动和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有序转移”。
2023年,广东省内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正式开启。在帮扶协作关系上,广东首次实现了对口帮扶协作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市、县两级全覆盖。在帮扶协作方式上,广东强化“组团式”“紧密型”帮扶,首次明确对口帮扶协作双方要共建1个市级产业转移合作园。
随着一项项产业项目的落地、一个个产业平台的完善,来自珠三角地区的新质生产力不断为粤东西北地区注入新活力。5月9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在广州召开,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要“以产业平台为重要载体集聚集约打造县域支柱产业,紧密衔接本市和对口帮扶市县产业体系,合力共建产业链、产业集群,厚植县域产业根基”。
产业“造血”激活粤东西北
日前,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印发《2024年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大抓产业发展”位列重点任务之首。《工作要点》特别提出了“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新增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数量不少于600个”。
推动产业转移究竟有多重要?如何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造血”?5月,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以及全省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座谈会这两场重要会议上,省委书记、省长数次提到“产业”。
“要抓好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协同发展”“推动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建立更加紧密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
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位于粤北地区的韶关市始兴县。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兴县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标准马达、德宝玩具、天山制衣等一大批外资企业,成为粤北山区招商的一面旗帜。
如今,在对口帮扶协作之下,产值超10亿元的高品质紧固件产业集群正在这座粤北小城加速崛起。在第三轮东莞塘厦镇—始兴县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助力下,始兴县紧固件产业从零起步,成功引进紧固件及其上下游企业17家,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年税收可达1500万元,提供劳动力就业岗位约800人。
始兴县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园区已建成投产紧固件企业16家,预计至2024年底全部紧固件企业能建成投产,始兴县紧固件产业集聚初现雏形。
“未来,紧固件产业不仅可与韶关钢铁厂、韶关市装备园表面处理厂等企业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套发展。同时,也可助力始兴县乃至韶关市先进装备、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始兴县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开展省内对口帮扶协作是广东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抓手之一。2013年以来,广东把开展省内对口帮扶协作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先后开展了三轮对口帮扶协作工作。
去年,省内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正式开启,聚焦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重点任务。广东提出高标准建设一批产业承接平台载体,重点改善省产业园内“转不多”“接不够”的困境,提高规上工业企业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落户数量,加快推动落户企业在共建园区集群成链。
比如,在对口帮扶协作中,广州、深圳两地都把助力当地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广州强化产业协作,高水平打造广梅产业园、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湛产业转移合作园等产业共建主平台,新引进项目123个,总投资312亿元。深圳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依靠助力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来助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上,与汕头、河源、汕尾、潮州共同规划建设4个市级产业合作园区、一批县级特色产业园区。
“反向飞地”正向发力
一年多前,深圳市臻芯数字孪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臻芯公司”)董事长陈武睿被一则消息所吸引——“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市南山区,有一个来自汕尾市的‘研发飞地’汕尾创新岛(深圳)”。入驻汕尾创新岛(深圳)的企业,可以得到租金上的减免。然而更让陈武睿心动的是,在这里,企业可以直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
总部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臻芯公司,是深汕湾机器人集聚区首家总部入驻并正式投产的企业,主要从事机器人自动化装备和智造家用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制造、安装、销售。
“研发团队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深圳的创新资源、人才,及时帮助企业突破技术难题。同时,在申报国家专精特新企业以及融资等多个方面也得到帮助,定期会有相关的培训课程。”陈武睿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企业的研发团队就在汕尾创新岛(深圳)上班,遇到技术难题可以第一时间请来深圳的创新外援。
陈武睿举例介绍,企业在研发一款具有视觉避障功能的元器件时,遇到电路板上的一些技术障碍,一个电话就可以请到技术外援上门解决,节省了大量往返企业总部的时间。
孵化在外地,转化在当地。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汕尾创新岛(深圳)引进汕尾本土企业45家、粤港澳优秀创新团队80个,累计培育落地汕尾成立公司49家,实现产业化落地项目4个。
“每个月,入驻的企业和团队都会有相应的考核,为在汕尾进行产业化做准备。”陈武睿介绍,目前企业已经入驻半年多,已经规划了1万平方米的厂房,将在今年年底投产。
去年3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在珠三角设立“反向飞地”。黄坤明强调,要以拓展“双向飞地”为重要举措,完善产业协作机制,加快形成紧密衔接、互为支撑的分工合作关系。
向发达地区“借智引智”,让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享受更多创新资源。目前,粤东粤西粤北12市均已在珠三角城市建立“反向飞地”。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燕雨林认为,广东推动产业正向转移和“反向飞地”建设,让创新资源从过去“单向转移”向“双向奔赴”转变,是本轮广东推动对口帮扶协作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亮点。
既能“转出去”又能“接得住”
“以做好转出转入地衔接为着力点强化产业项目导入,以降成本、优环境为导向,集中资源打造高水平产业平台。”黄坤明强调。
做好产业转移工作,“转出去”只是第一步,让产业在承接地“接得住”“留得下”“可发展”,才是产业转移真正发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用、增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
那么,如何做好转出转入地衔接?如何既能“转出去”又能“接得住”?其中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营商环境”。
阳江市阳西县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阳西工业园”)内,卡夫亨氏阳江工厂车间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高速运转,一瓶瓶从生产线上下来的酱油将被销往全国各地。
2017年11月,卡夫亨氏集团在阳西工业园设立了一家高度现代化的酱油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是近年来卡夫亨氏全球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之一。
作为落地阳西县的食品头部企业,卡夫亨氏看中了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无论是在卡夫亨氏阳江工厂的前期招商引资阶段,还是建厂期间以及投产以后,阳江各级政府部门都给予卡夫亨氏非常大的支持。比如,当时施工许可证的审批流程由120天一再压缩,项目在45天就拿到施工许可证。”卡夫亨氏中国区对外事务总监张昀举例道。
卡夫亨氏所在的阳西工业园是2005年广东省认定的首批三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之一,先后获得“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香谷”“全国调味品十大产业基地”等荣誉。
阳西工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引进项目140个,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9家。在建和落户调味品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量将超过400万吨,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
当前,广东各地掀起“拼经济”的热潮,招商引资成为“拼经济”的关键一招。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近年来,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也刷出“存在感”,吸引更多珠三角企业目光,让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出去”“接得住”。
网编:周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