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国宝”绽放美丽
作为中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1.14万公顷。 张锋锋/摄影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广东筑牢蓝色生态屏障,汕头南澳岛、珠海东澳岛以及惠东考洲洋红树林等一批项目陆续获批自然资源部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南方》杂志记者/史成雷 发自湛江、惠州
◎本文责编/郭芳
漫步在湛江市霞山区观海长廊栈道,观看海景,吹着海风,看着各式各样的轮船,十分惬意。
作为最吸引人的景色之一,栈道两边既有大量茂盛的老红树林,也有不少栽种不久的新红树。一只只白鹭在树梢翩翩飞起,不时落下啄食红树林下的小鱼。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金牛岛片区视察时,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6月26日,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省委书记、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黄坤明强调,要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筑牢蓝色生态屏障。
近年来,广东持续疏通“亲海”平台,擦亮蓝色生态底色,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魅力沙滩打造、滨海湿地修复、海堤生态化及美丽海湾建设等海洋生态修复“五大工程”建设,逐步形成陆海联动、通山达海的生态保护修复蓝图。
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全省已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160千米,修复滨海湿地超5600公顷,其中汕头南澳岛、珠海东澳岛以及惠东考洲洋红树林等一批项目,陆续获批自然资源部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蹲点湛江
“海岸卫士”筑牢蓝色生态屏障
在霞山区观海长廊不远处,一团团墨绿色的海草覆盖着退潮后裸露的沙滩,绵延长达一公里多。
当地几年前种下的这种濒危海草贝克喜盐草,如今生长茂盛,可以起到稳固泥沙、吸收富营养物质、为海洋生物提供生存和繁殖环境的作用。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是利在千秋、让千家万户受益的事情。”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杨锋称自己为“老海洋”,长期致力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杨锋介绍,海草、珊瑚礁和红树林并称为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都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不久前,《湛江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发布,为在湛江市海岸带范围内从事海岸带保护、利用、科学研究及其他相关活动提供了依据。
红树林是指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被誉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湛江的红树林保有量全国第一。红树林的保护修复,是湛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重中之重。2024年1月10日,全省首个针对红树林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推动构建起“国家—省—市—保护区”四级红树林湿地保护制度体系。
位于徐闻县的罗斗沙岛,是湛江最大的无人岛,全岛大部分地区为松软的黄色沙地。此前,由于采砂以及台风、海浪侵蚀等影响,海岛陷入沉没边缘,面积一度从4.2平方公里变成2.6平方公里,消失了近一半。
怎么办?由于岛上土壤盐碱度、季风等因素,种植传统沿海防风树种的难度极大。杨锋想到了红树林。
杨锋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从2021年开始,我们在岛上不断开展多批次的红树林种植试验,最终成活率高达八成。”
如今,湛江已经在罗斗沙岛种植了100亩的红树林,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固沙作用。罗斗沙岛不仅不再缩小,反而开始逐步扩大。
今年6月,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在法国尼斯市举办。得益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广泛成果,湛江受邀参加大会,并与尼斯市缔结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关系。罗斗沙岛的保护修复被作为典型案例在大会上交流。
湛江湾实验室成立粤西首家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率先探索红树林奖励指标“省内有偿流转使用”,《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成为全省首个针对红树林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湛江多措并举,2019年以来共完成红树林造林1747公顷,占总任务(2813公顷)的62%;完成红树林修复1129公顷,占总任务(1370公顷)的82%。
在红树林保护修复方面,群众的参与不可或缺。在杨锋看来,提升红树林的综合效益是提升群众积极性的关键。几年来,湛江积极推动试验开发红树林果、红树林花等的经济价值,尝试在红树林中养殖石磺等贝类。
杨锋期待,在保护好红树林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全面提升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创造一个数亿甚至10亿元级的新产业。
蹲点惠州
打通“点绿成金、生态变现”快车道
走进国家4A级景区惠州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各个品种的红树林繁茂翠绿。
红树、碧水、白鹭、栈桥,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公园工作人员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目前公园内有340多种动物栖息生存,保存有红树林湿地面积近80公顷,涉及红树植物17种,这在珠江东岸地区极为少见。
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5年4月,全省实施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超220个,累计新营造红树林约338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约2354公顷。正在积极推广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持续探索红树林碳汇开发交易新模式,成功完成我国首单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与红树林保护碳汇开发交易,形成“深圳经验”“惠东经验”。
“广东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红树林保护修复基础较好的省份,发展红树林碳汇优势显著、潜力巨大。”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从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一路向东,在惠东县考洲洋畔,一株株或高或低的红树林随风摇曳。作为广东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之一,考洲洋已成为广东的一张生态名片。
去年7月26日“世界红树林日”,通过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上线的广东省碳综合服务平台,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有限公司以超400万元竞得包括考洲洋在内的惠东县红树林碳汇开发权,开创了全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先河。
当前,惠东正积极谋划“红树林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湿地文化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多元打通“点绿成金、生态变现”的可持续发展快车道。
记者观察
带动海洋生态优势转向经济优势
黄坤明强调,要平衡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强化海洋资源规划约束,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筑牢蓝色生态屏障。
广东如何平衡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统计数据显示,作为中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1.14万公顷。近年来,广东已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地区之一。
“我们不断创新举措带动海洋生态优势转向经济优势。”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刘思远介绍,广东创建红树林种养殖耦合试验基地等示范工程,全力支持并推动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和湛江红树林之城建设,探索研究红树林碳汇开发交易新模式等。
在位于湛江东海岛的湛江经开区民安街道调低村,一条条长长的水道通向大海,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如卫士般拱卫两边,清澈的水面上安放着不少养蚝的设备。
在临近海边的位置,吴建伟几年前包下了约500亩的海塘,用来养殖鱼蟹。“我们这里有约370亩的红树林,其中230亩左右是前几年新种的,这些红树林为鱼蟹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吴建伟说,采用这种方式养殖的鱼蟹品质好,青蟹每斤可以比市场价多卖一二十元,鱼每斤也能多卖几元,而且不愁销路。
以东海岛西侧为代表的通明海两岸是湛江红树林主要集中分布区。上个世纪以来,随着大规模围塘养殖等人为活动增加,这里的红树林面积大幅减少,亟需开展保护修复。但是,简单的“退塘还林”会对沿海的养殖业和渔民的生计造成损害。
2021年以来,湛江在全省率先开展红树林种植—水产养殖耦合模式,在东海岛西侧现有养殖塘实现红树植物“种下去”,水产品“养得活”。6月8日,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发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广东上报的湛江探索形成红树林种植与生态养殖耦合模式等3个案例全部入选,占了全国15个案例的五分之一。
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深挖海洋资源“添金加银”能力,正为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网编:李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