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百日冲刺,“决战决胜”筹办好十五运会

2025-08-0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许俊仟 杨洋 影子

十五运会龙舟决赛现场,非遗活动吸引全民参与。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摄影

十五运会龙舟决赛现场,非遗活动吸引全民参与。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摄影

这场赛事既是“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生动实践,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

◎《南方》杂志记者/许俊仟  杨洋  影子  发自北京、广州等地

◎本文责编/张蓓蕾  蒋玉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十四五”期间重大体育赛事的收官之作,也是满怀信心开启“十五五”新航程的应时之作。 

7月23日,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来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十五运会主场馆广东奥体中心实地调研筹备进展,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强调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冲刺、全面落实,以高的标准、严的要求、实的作风把筹备工作完成好,确保大赛顺利举办、圆满成功。

两天之后的北京,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筹办情况。系列亮点值得期待:粤港澳三地联办、全运史上首个“大湾区时间”、科技赋能的智慧赛场、全民参与的“体育+”生态……当我们的目光从发布会拉到2000多公里外的大湾区,把这场为期13天的赛事放在更宏大的国家发展坐标系来看,“十五运”更像是一把钥匙,提前打开了“十五五”的想象空间。

场馆改造“全运惠民”

举办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交给广东的重大政治任务。 

这件大事要事之所以意义非凡,在于它是香港和澳门首次参与承办全运会,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作为一个整体承办这一全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自2021年8月国务院批准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以来,这场赛事便被赋予了超越体育范畴的深远价值——它既是“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生动实践,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在赛事筹备过程中,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场馆改造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调研中,黄坤明、王伟中实地察看了广东奥体中心的改造提升情况。作为十五运会主场馆,其改造遵循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理念,主要对奥体中心体育场、游泳跳水馆进行改造,新建赛事指挥中心,同时翻新附属建筑物,并进行整体景观提升。“兼顾赛时赛后利用”的原则始终贯穿于场馆改造的全过程。

例如,完全开放的中心体育场二层,在比赛进行时可作为观众大型疏散平台,比赛结束后则将成为开放式全民健身活动空间;奥体中心的室外广场,辅以大量的林荫及户外设施,建设骑行绿道和人行跑道,赛后将摇身一变成为全民共享的体育公园等。 

场馆改造有序进行的同时,赛事组织协调工作也在紧密开展。十五运会将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举行,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同举办,开幕式和闭幕式分别在广州和深圳举行。通过高密度的沟通协商,十五运会在跨境赛事、口岸通关、人车证件、食品安全、绿色办赛、赛事日程等六大重点领域达成共识,为赛事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不仅在筹备工作上独具特色,其赛事本身更是亮点纷呈。十五运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黄明忠在6月1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本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呈现出“新”“大”“多”三个特点。

“新”体现在多个方面。本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开闭幕式分别在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举行,打破了以往单一城市举办的模式,为赛事增添了新的活力与魅力。同时,赛事在建设智慧化场馆新载体、打造绿色运动会新样板、创建简约办赛新生态等方面有一系列创新举措,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体育赛事的科技感与环保理念。

“大”则体现在赛事规模上。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有来自全国的3.6万名运动员、4.5万名赛会志愿者、4000名记者参与赛事,设有比赛项目十五运会57大项、残特奥会46大项,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其中,参会运动员规模已超过2024年巴黎奥运会,乒乓球、跳水等项目竞技水平堪称世界顶尖,这不仅为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也将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绝伦的体育盛宴。 

“多”指的是赛事承办城市的多样性。本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比赛项目分布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19个城市承办,是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这种布局不仅充分发挥了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优势,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让更多地区的民众能够近距离感受体育的魅力,激发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这场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正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冲刺最后阶段。从场馆改造到赛事组织,从区域协同到科技赋能,广东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这场体育盛会打造为展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从“十五运”看见“十五五”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也是全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走进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是本届全运会区别于历届全运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历史赋予粤港澳三地的特殊使命。”在7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佟立新阐释了这届全运会举办模式创新的重大意义。

发布会上发布的几个细节值得细品:本次赛事预计内地前往港澳参赛人员将超6000人、港澳来内地参赛人员将超3000人,组委会提到,将首次实现“跨境赛事‘无感通关’”,“粤港澳路路通”的感受将更直观——这正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协同”的微观预演;而首届“碳中和赛事”的承诺,以及部分赛区实现“绿色电力全覆盖”,又与“双碳”目标同频共振;还有全运会结束后体育场馆将全部惠民,以及“体育产业数字化升级”的规划,则直接呼应着“健康中国”“数字经济”的布局。

换句话说,十五运会不是简单地办一场赛事,而是把“十五五”时期备受关注的命题,像区域协调、绿色转型、民生福祉、科技创新等浓缩成一场可感可触的“未来演练”。

当三地的裁判员共用一套评分系统,当公路自行车赛的运动员将6次无间断无感通过三地口岸,当港澳观众到广东“跟着赛事去旅行”……这些细节里藏着的,正是对“十五五”最生动的想象。

全运会从来不只是体育人的盛会,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脉搏。这一场赛事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当下“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的实践,一头接着未来“发展惠民”的蓝图。跃动的体育精神背后,正酝酿着下一个五年的中国答案。这也是“十五运”与“十五五”最动人的联结。

大湾区已热潮涌动

在粤港澳大湾区,赛场内外已然热潮涌动。作为“足球之乡”的梅州承办本届群众比赛足球项目,共吸引了来自19个省份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6支代表队参加,赛场上激烈对决,赛场外城市活力被点燃;在佛山南海,群众比赛龙舟项目与民俗文化相得益彰,每场举办特色展演和非遗展示,如龙舟队伍巡游、披红点睛仪式、龙舟说唱、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示等活动……

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深入市井街巷,将体育融入大湾区城市生活。

在全民共享、人人参与的理念推动下,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全面铺开、深入街巷,释放出巨大的社会动能。各项赛事的有序进行,将体育与民俗交融、文化与治理互促,共同激活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肌理与精神底色。

随着赛事日益临近,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昂扬的姿态迎接这场体育文化盛会。从珠江两岸到濠江之畔,从岭南大地到香江之滨,三地协同办赛的创新实践正在谱写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这场盛会不仅将展现大湾区蓬勃的体育活力,更将留下宝贵的发展财富。当赛事的精彩瞬间成为永恒记忆,它所凝聚的精神力量与建设成果,必将持续滋养这片热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让“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在体育交流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网编:李卓华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