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耕海牧渔记:“蓝色粮仓”是怎样炼成的
2024年,广东海水产品养殖产量增速连续两年创近10年新高。 梁文栋/摄影
广东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广东唱响“海洋牧歌”
◎《南方》杂志记者/史成雷 发自阳江、潮州
◎本文责编/郭芳
在阳江市阳东区众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众富合作社”)基地孵化车间,一个个数升容量的水瓶整齐排放。凑近仔细看,里面生活着细小的和轮虫,这些都将作为鱼苗的开口饵料。
金鲳鱼卵等在孵化车间生活约3天后,就被转移到育苗塘再培育45~50天,长到1寸多长后,部分鱼苗将被送往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纳水产”)等海产品养殖企业的深海网箱中。三四个月后,1斤左右的金鲳鱼将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从一颗鱼卵到一条成鱼,无数个这样的链条支撑起广东的海上牧场。2024年,广东海水产品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增速连续两年创近10年新高,海水鱼养殖产量占全国产量近一半。全省累计培育国家审定的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
仓廪实,看深海。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省委书记、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黄坤明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耕海牧渔丰实粤海粮仓,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
广东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广东在建设“蓝色粮仓”的号角中正扬帆启航,全面唱响“海洋牧歌”。
蹲点阳江
海水养殖产品产量超全省五分之一的底气来自何处
当前,阳江海洋牧场规划面积为7242平方公里,占全省28.45%,位居全省第一。2024年,全市海水养殖产量82万吨,占全省21.8%。背后原因何在?
广东南湾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湾水产”)经理张传镶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约有40年。“以前,从虾苗到成虾都在一个虾塘里养殖,一年只能养两批。”张传镶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实际上,虾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最适宜的养殖密度等环境条件是不一样的。
几年前,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帮助下,南湾水产建成了28条三阶段跑道式养殖生产线。“简单来说,就是把不同阶段的虾放在不同的池子里来养,这样既可以让池子循环用起来,又能针对不同阶段的虾配置不同的生产环境,有效提高养虾的效益。”张传镶说。
目前,基地一年可以养六七批虾,每批次每立方米水体的虾产量比以前翻了一倍,综合收益是以前的好几倍。
积极探索创新,寻求发展新路。阳江率先破题“国企+民企”合作养殖新模式,积极探索“海洋牧场+海洋风电”融合发展模式,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成功开展了三季投苗养殖试验……一系列创新不断为阳江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注入新动能。
海水种苗被誉为海洋养殖的“芯片”。然而长期以来,种苗始终是阳东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卡脖子”难题。“以前,我们村民要到阳西县,乃至湛江,甚至海南、福建等地购买种苗,成活率低,成本还很高。”众富合作社社长冯春晓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2021年,众富合作社在当地政府和珠海的对口帮扶下成立,建立了约200亩的孵苗、育苗养殖基地。在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技术支持下,基地内自建了微生物饵料研发、轮虫培养等多个研发项目,有效提升了鱼苗成活率。
目前,基地年产鱼苗达8000万到1亿尾,不仅实现了给多家深海养殖龙头企业供应鱼苗,也带动了100多户社员水产养殖,覆盖六七千亩水塘,有效降低了社员的鱼苗成本。
经过几年的大力推动,目前阳江已建成全省最大的海水鱼苗生产基地,海水鱼苗产量占全省49.4%。
“围绕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条,我们大力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在第一产业方面,我们确立了以海水种苗为特色、深远海养殖为主体的思路。”阳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梁伟星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作为阳江市深海网箱养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牵头企业,海纳水产在大镬岛等海域拥有60米周长深水网箱116口、80米周长深水网箱86口。去年开始,海纳水产与阳江地方国企、海洋牧场一级开发平台阳江市牧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深海养殖方面展开合作。
“这种‘国企+民企’的模式,既可以发挥国企的政策和资金优势,也可以发挥我们民企的装备、技术和运营方面的优势。”海纳水产总经理杨华健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双方共投放鱼苗550万尾,预计今年产量达2200吨,产值超过7000万元。
如今,阳江已建成大镬岛、双山岛和青洲岛三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全市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超950口,深水网箱个数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二。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从种苗、养殖、水产交易,到港口建设、品牌建设等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全产业链条。”梁伟星说。
蹲点潮州
传统渔业新面貌
柘林湾位于潮州市饶平县南,是当地海水养殖主要集中的海域。
然而长期以来,大量木质渔排密密麻麻分布在这片约68平方公里的水域,造成污染大、养殖效益低等问题。
2024年以来,一场以“木改塑”为核心的蓝色行动在这里展开。“以前养殖用的传统网箱为木架结构,依靠泡沫产生浮力,会对海洋造成污染。而新型网箱建造使用的是新型塑胶材料,对海洋污染小,而且养殖空间更大,寿命也更长,每一格的产量和效益都大幅提高。”饶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介绍:“我们按照‘拆二用一’‘拆二租一’等方式,让主动清拆的养殖户优先获得新型网箱免费使用3个月或新型网箱租赁资格,通过大户先行、示范引领,逐步实现‘木改塑’顺利过渡。”
统计数据显示,仅2024年,潮州开展“木改塑”工作累计清理木质网箱超12500格、新建塑胶网箱超6300格。
如今在柘林湾,曾经密布的木质渔排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星罗棋布的新型环保塑胶网箱。而在更远的水域,饶平还在重力式深水网箱上实现零的突破。
2024年,当地累计投放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347口,投放海鱼、云龙斑鱼、甘鱼、白花鱼等鱼类420万尾。
记者观察
创新引领丰实粤海粮仓
黄坤明强调,要耕海牧渔丰实粤海粮仓,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面提升远洋捕捞综合实力,建好用好渔港平台,助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
广东如何打开“粤海粮仓”新蓝海?
当前,随着近海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养殖方式导致的生态问题逐渐显现,使得鱼群的整体质量下降。为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确定了“疏近用远、生态发展”的原则,提出在近海做“减法”,在中远海做“加法”,将养殖场景从陆上、近海逐步拓展至深远海。
深远海养殖,远比常规养殖复杂得多。打造“海上新广东”,创新加持必不可少。
“我们的深远海网箱养殖始终面临着严峻的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安全影响,比如台风会让网箱摆动,让鱼互相碰撞造成死亡。”梁伟星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破题的关键在于创新。
7月11日,“阳西一号”6万立方米半潜式桁架养殖平台正式开工,可抵御17级台风。而在南鹏岛海域,全球首创的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应用海工防护结构技术可有效抵御台风灾害。
以创新为引领,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成为广东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思路。
当前,广东海洋牧场装备技术引领全国,仅2024年,全省新建成624个重力式深水网箱、7个桁架类网箱,下水了全国最大具备升降功能的智能化桁架类网箱“湛农1号”和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风渔融合养殖平台“伏羲一号”……
一系列行业首创、全球首创技术,成为广东唱响“海洋牧歌”的关键支撑。目前,广东已开工海洋牧场项目上百个,总投资额超200亿元。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5个,养护型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居全国首位。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再创10年新高。
网编:李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