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干部跨省履新背后的“一盘棋”

2025-08-0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石静莹

当这些带着不同地域经的主政官员踏上新征程,他们身上折射的不仅是个人仕途变迁,更是一种通过“干部流动”优化国家治理资源的战略智慧

◎评论员/石静莹

◎本文责编/蒋玉

近一段时间,多位地方主官跨省履新。他们从黄土高原到长江三角洲,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展现出干部管理“全国一盘棋” 的思维。

其中,严汉平从陕西延安奔赴江苏盐城,郑海涛由广东汕尾调任江苏扬州,马秀兰跨越甘宁边界主政中卫,潘国强则离开江苏南下福建宁德。

观察这些干部的履历可见,他们均为“70后”,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工作经历丰富,如今带着各自经验奔赴新岗位。

这些跨省调动并非孤立事件。四位干部履历、专长与调入地区需求一一对应,既是一次精准的人岗匹配,也展现出干部跨省任用正在通过系统性流动优化治理资源。

跨省履新频频

近期,多名干部跨省履新引发关注。

据江苏省委组织部消息,盐城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7月22日决定,任命严汉平为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理市长。

严汉平出生于1974年11月,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

严汉平早年在西北大学工作,曾任校团委书记等职。2012年,他任延安市延川县县长,2014年1月任延安市宝塔区区长,同年12月任宝塔区委书记。

2016年,严汉平任延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18年任延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2022年3月,他任延安市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至此次跨省履新。

扬州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7月22日决定,任命郑海涛为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理市长。

郑海涛1975年1月出生,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

郑海涛长期在广东工作,曾任广东省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主任、发展规划处(科技重大专项办)处长、规划财务处处长等职。2016年任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2021年4月,任佛山市委常委,次月兼任佛山市副市长。2022年9月任汕尾市委副书记、市长,至此番履新。

7月22日,宁夏中卫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宣布自治区党委干部职务任免决定,马秀兰同志任中卫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提名为中卫市人民政府市长候选人。

马秀兰长期在甘肃工作,此番跨省份调整。

马秀兰曾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2023年4月,马秀兰任武威市市长,至此番履新宁夏中卫。

7月23日消息,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潘国强同志任中共宁德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潘国强曾长期在苏州市工作,历任苏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副调研员,吴中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苏州市委副秘书长、市接待办主任等职。

2018年,潘国强任张家港市代市长,后任市长,2020年任张家港市委书记。2021年9月,他任苏州市委常委、秘书长,2023年5月任扬州市代市长,后当选市长,至此番跨省履新。 

他们有何优势

这几位跨省履新的干部,大部分出生于1974—1975年,正值干事创业黄金期。

高学历背景成为其“标配”,也是他们共同的优势。

严汉平拥有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郑海涛是在职管理学博士,马秀兰取得法学硕士学位,潘国强是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这与当前干部队伍日益专业化的趋势契合。

多层级岗位历练构成其核心竞争力。严汉平的职业生涯贯穿高校学者、县区主官、市委常委、市长,潘国强经历组织部门、县级市主官、市委秘书长等关键岗位,工作经历丰富,工作能力较强。

这种“复合型履历”式干部,既懂宏观政策又通基层实践,在应对复杂治理挑战时更具优势。

实践出真知,实践造就人才。此次多名干部的经历表明,实干型导向的选人用人逻辑贯穿始终,很多跨省履新的干部都有丰富的基层经验。

马秀兰因带领东乡族自治县脱贫摘帽,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等荣誉,基层经验丰富。

江苏“南北挂钩”进入2.0版本,苏北五市需要既懂经济又善治理的干部。延安与盐城同属革命老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样本,严汉平有望带来可以复制的发展模式与经验;郑海涛曾在汕尾创新打造“汕尾海鲜,天下领鲜”城市品牌,有效激活海洋经济;严汉平曾任延川县县长、宝塔区委书记,经历过陕北脱贫主战场,2022年3月,他成为延安市市长,在延安工作的这些年里,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产业升级,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这些治理成效,很有可能是这些被跨省重用干部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是一以贯之的。这几位干部除专业素养外,均拥有重要政治履历:马秀兰在脱贫攻坚一线践行使命,严汉平在革命老区深耕多年,郑海涛在改革开放前沿开拓创新。

这种“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双维考核,培养塑造了新时代干部的复合能力。    

“一盘棋”思维

当下,干部跨省从“交流”升级到“任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干部交流力度不断加大,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培养和锻炼干部、保持干部队伍朝气和活力、防范用人不正之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实现了治理经验跨区域转移。当严汉平带着延安能源转型经验赴任盐城,熟悉广东“海洋牧场”模式的郑海涛履新扬州,正是各地发展智慧的碰撞与融合。

这种交流打破了过去“一亩三分地”思维,使沿海开放理念与内陆改革智慧相互滋养。

其次,这种做法能有效防范地方保护主义。跨省交流打破“熟人网络”,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廉政风险。

近年来,相关的制度体系逐渐完善。

2006年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2019年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2022年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共同构成了如今干部“选育管用”制度支撑。

此次多名干部跨省履新,有助于突破传统利益格局,推动区域协作。也凸显了干部管理“全国一盘棋”思维。

东部地区干部到西部去,带去了先行一步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经验;西部地区干部到东部来,带来了艰苦奋斗好作风;上级机关干部下去,可以发挥其视野开阔、善于宏观思考的优势;下级机关干部上来,亦能发挥其熟悉基层、作风务实的长处。

实践证明,干部交流既是人才资源的交流,也是理念观念的交流;既是方法和经验的交流,也是思想作风的交流。

干部跨省任职已不再是简单的“岗位轮换”,而是通过“带项目、带经验、带资源、带风气”的多维传导,成为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国家战略落地、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制度工具。

当这些带着不同地域经验的主政官员踏上新征程,他们身上折射的不仅是个人仕途变迁,更是一个通过“干部流动”优化国家治理资源的战略智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跨省交流与任职正是让“苗”在更广阔土地上汲取养分的制度活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宏大棋局中的精妙落子。


网编:李卓华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